第四百零二章 四年

人啊,最难看清是自己,秦浩现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了,他似乎有点鸵鸟心态,秦小昊做什么我没找着,找不着就特么和我无关,我对大唐依然还是忠心耿耿没有一丝一毫非分之想的。

而这四年来,整个大唐固然还是欣欣向荣的大井喷的,但朝廷政治上却有了一丢丢小小的波动,侯君集崛起了。

李承乾四年里几乎没怎么出过东宫的门,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对朝政真的啥也不管了,秦浩来平壤之前,李承乾是打算让秦浩当他这个势力的代言人的。

当时秦浩就不想答应,虽然没有婉拒,但借着闭关的由头把锅给甩了,后来自己发配到了安东大都护府,自然就更和自己无关了,而秦浩甩锅之后,这个角色自然而然的就到了他老丈人侯君集的头上。

而侯君集这两年在朝廷上提过最多的事情,不是打仗,不是练兵,而是要调秦浩回京,这就很值得玩味了,李承乾到底在急啥?

谁都知道,秦浩现在的位子回京就必须是宰相之一,且不说目前的宰相班子比较稳定没有他的位置,你到底想让谁退休啊,就算有,他的资历真的就够么?

你李承乾有一个侯君集担任兵部尚书还不够,还想在宰相里插一个自己人,几个意思啊!

秦浩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平壤这破地方当然不如长安,他费尽心机给儿子造的儿童乐园还特么没用过呢,据说现在都已经被李孝恭的孙子给霸占了,嗯,虽然秦小昊十之八九对那玩意也没啥兴趣。

但说真的,他有点不太想回去当宰相,李承乾的做法让他觉得有点危险,最近他跟李承乾写的信越来越公式化,很少有交心的内容了,这让他有点摸不准李承乾的脉。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秦浩才对秦小昊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吧。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眨眼就到了贞观十年。秦浩在平壤城待的第四个年头,秦小昊也已经五岁了。

四年里,发生了许多事。

首先是安东大都护府终于有钱了,四年前秦浩就答应薛万彻,等半岛局势稳定下来之后,由他负责给都护府创收,并保证每一个将士的腰包里都是鼓的。

这对他来说比较棘手,但并不是什么难办的问题,尤其是在秦小昊也穿越过来之后。

秦浩以前是在单位里混官僚的,还是在广电这个部门,所以对一些制度啊文化啊什么的摸的很清楚,而秦小昊则是个搞理工的,走的是技术流。

所以这四年,秦浩在前台,秦小昊在后台,除了平壤城内的事物之外重点就干了一件事:发展鞍山。

念过初中的都知道,这地方产铁,铁矿石的质量还挺高,而且海运便利,于是秦浩用了足足一年的时间,建了一个个小的土法炼钢炉,这技术没什么工业难度,钢产量也还凑合,即使在二十一世纪放到许多非洲国家都是能勉强用的。

这一下安东大都护府可是发大了,唐朝炼钢的技术主要是灌钢法,秦小昊搞出这玩意在大唐来说绝对是黑科技中的黑科技,这小子一丁点环境保护的意识都没有,为了给鞍山供应焦炭,山上的树木都快砍光了,而且已经在打主意让渊盖苏文发动扶余人去砍长白山了,让秦浩赶紧给拦下了。

开玩笑么,长白山那一带天险要是让渊盖苏文趁机驻兵进去,那还叫什么傀儡朝廷。

鸭绿江以西,这些地方汉人比扶余人要多一些,因此是属于安东大都护府直管的,跟渊盖苏文的新高丽朝廷无关,所以这一块收入主要都是安东大都护府的事儿。

铁矿分给汉人府兵,他们挖矿挖的都挺有干劲的,卖矿石可以赚许多的钱,朝廷也可以从中抽很大一笔税,现在他们既没有心思去欺负扶余人,对大唐的忠诚度还挺高,真要有了战事,这帮人打的可能比大唐正儿八经的兵还猛,保家卫国么。

小炼钢炉和冶铁厂则是安东大都护府直属,收益抽一半,是分配给薛万彻从关中带来的那些正牌大唐府兵的,虽然人数少,赚的却比那些辛苦挖矿的汉人府兵要多,朝廷对此也没什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