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舆论的力量

同时,这帮大兵就连抢劫的时候也更加注意了一些,碰到同样汉族同胞的时候,一般除了抢一点通用券之外什么也不多拿,而扶余人和其他种族自然还是一扒到底,甚至于碰到有些会说汉话的汉人,不但不抢了,反而还多给几个馒头几匹布之类的。

要说好这当然也谈不上,跟仁德二字也没有半点关系,可是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人是好比较的生物,隔壁扶余人的村子连家里下锅的面糊都被抢走了,自己却只损失了些暂时跟废纸差不多的通用券。

这优越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啊,甚至隐隐的还有些上等人的意思。

同样的,扶余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不干了啊,凭什么你们有饭吃,我们就只能饿着,凭什么你们能活我们就得死?你们吃的哪是大唐的粮,你们特么吃的是我们的粮啊!

于是,本土汉人,哪怕是已经一句汉话都不会说的,一下子就成了其他民族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了。

更何况这年月的百姓,能活着的哪个不是拼尽全力,对那些明天就饿死的人来说,一条命未必就比一张饼能贵到哪去。

于是,唐军抢扶余人,扶余人再抢本地汉人,本地汉人也不是怂包软蛋啊,要知道他们其实也没多少粮食的,于是本地汉人又会拿起武器反抗,彼此之间的仇恨越打越厉害。

这也是秦浩这条计策的基本思路,了解一战二战史的都知道,两个民族从对立走向和睦甚至亲如一家需要至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从亲如一家变成死敌,最多三个月也就够了。

这其中,风言衙门自然也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所有已经被打下来,有唐军驻守的城镇之中,汉人都是隐隐高人一等的,扶余人虽说没混成奴隶,但平日生活中也还是被欺负的挺惨的。

而那些唐军鞭长莫及的乡村。。。。。

呵呵,已经是一片血海了。

凡是扶余人大量聚集的村落,这帮人团结起来将少数派的汉人几乎都杀了,而那些汉人占大多数的村落群,扶余人又几乎死光了。

更倒霉的是那些扶余人和汉人势力差不多大的地区,两方势力跟两方军队似的,成天干,谁也没捞着什么好。

而做到这一切,马周只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只需要先给大唐自己的将士把民族观灌输一下,剩下的事其实都是水到渠成了。

全都跟秦浩所预想的一模一样。

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进入第二步了。

接下来就是下一步了。

由大唐兵力重点保护汉人势力聚集区,扫荡扶余势力圈,政策上减免汉人未来几年的赋税,从中选择识文断字,有众望且会说汉话的长者,出人辽东地区的基层官吏协助大唐朝廷管理民生,同时,派风言衙门下属势力所掌握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等,去各汉族势力讲授祖先‘艰辛’奋斗使。

几百年前的事儿了,还不是他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么。

当年具体的情况肯定是谁也不知道了,反正在说书先生的嘴里,那是每一个人来此躲避生活的汉人都被欺负的老惨老惨了,再加上眼前辽东半岛上越来越激烈的民族矛盾,那些汉人老爷们一个个全都义愤填膺的。

之后,又让村长每天都组织一次由秦侯发明的‘诉苦大会。’主要内容就是说一说,扶余人这么些年到底是怎么欺负大家伙的,大家伙在高句丽朝廷下受了多大的气之类的。

只要设置一个没人都必须发言,说得好的鼓掌的环节,结尾处再由风言衙门的人领着喊上两句慷慨激昂的口号,嗯,这帮汉人现在比唐人还激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