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裴行俭则认为,圣人的中军还在陆上没有到,与其去帮李勣分担压力,倒不如趁此机会去沙卑城下把前隋将士的京贯给取回来,也能骚扰一下高句丽朝廷,如此,从整体战局上来说对大唐更有意义。
俩人说的都有道理,一个从军事角度相当于跟李勣并肩作战,另一个是从政治角度,给自己刷存在并威慑高句丽。
而秦浩,在想了大半天之后却始终不能下定决心去打,倒不是选择困难症,而是他有点胆怯。
虽然都是骚扰为主,野战的可能性不大,更别说是攻城了,可那也是要上岸的啊!
上了岸,自己就不是无敌的了,这帮青帮混混出身的军队上了岸未必就比高句丽的鱼腩部队强,出现了伤亡多不好,万一让人家打败了,自己岂不是也会有生命危险?
于是秦浩果断的就秒怂了,琢磨着还是打水战爽。
于是秦浩干脆哪都不打,先去汉江上把百济的汉江水军给灭了,又到乌湖海上溜达了一圈,把高句丽最后的一点水上力量全都给灭了,等到水里实在没人可打了,这才开始重新琢磨接下来他们干点啥的问题。
可是阴差阳错地,谁也没想到地是,就因为这么一打,百济和高句丽这俩盟国立马就被一条汉江给堵死了,高健武就算有心想派大军去帮自己的盟友,居然愣是被一条河给堵死了。
至于征用渔船过江。。。。。你以为新罗的朴人女是吃素的?
这本是秦浩无心插柳,却不想后来被认为是秦浩眼光独到,用兵如神,夸的他都不好意思了。
也因此,牛进达这仗打的那叫一个顺,将士们攻城的时候压根就不乐意停,大有谁特么拦着跟谁急的架势,除了吃饭休息之外,那些将士们睁眼睛就想攻城,眼珠子都是绿的。
见此,老牛同志不禁想到,百济的通用券似乎只是捎带手而已,相比之下高句丽才是通用券真正的重灾区,自己都爽成这样了,那高句丽战场上得打成什么样了啊。
通常来说,战争一旦打响,便没有真正无辜的人,所谓的平民无罪论,其实挺扯淡的,没有平民,军队的补给难道是魔法师凭空变出来的不成?
防守一方,通常会占尽地利人和,可以以弱胜强,但平民百姓却是免不了要被祸害的很惨的,高句丽本就是苦寒之地,百姓的生活远比大唐困苦的多,这一打仗,更是连填饱肚子都成了奢望。
可惜,大唐对他们却没有丝毫的怜悯。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进攻一方的军队不扰平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所谓饿死不抢粮,只存在于演义里,对军队来说最好的粮食一定都是敌人的。
至于敌人的百姓没了粮食吃什么,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事实上纵观战争史,越是残忍的军队战斗力就越高,越是喜欢屠城的军队打起仗来就越猛,打内战都有破城抢三天的规矩,何苦是这种侵略战。
于是,在牛进达上岸之后的当天,加林便成了一片火海,第二天,任存城变成了一片白地,第三天,惧拔便被团团包围了。
熊津守军星夜驰援,被牛进达设计埋伏,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战,最后全军覆没。
牛进达这才发现贸易战的好处,因为他们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战斗力,秦浩的通用券堪称功不可没。
因为对高句丽开展贸易战,那些运到新罗的通用券不可避免的大量流通到了百济,而高句丽为了分担内部压力,也有一大部分的通用券流通了过来,甚至还恬不知耻的用这玩意‘援助’过百济。
这下牛进达的将士们可是乐坏了。
将士们可能未必懂得什么是家国情怀,更别指望他们知道啥叫天可汗政治,至于收复汉朝故土什么的,五百多年前的事打打嘴炮也就得了,谁能为了这理由真的去拼命。
固然,府兵制的制度下杀敌可以升官发财,但那毕竟只属于少数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利品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