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忠信做了一辈子生意,如何不明白朱楧的用意,这些人肯定是一边学习经商之道,一边监视他,这也可以理解,谁会放心将十万两白银扔给别人不闻不问,立即恭恭敬敬地答道:“草民遵旨,草民一定倾囊相授。”\r
“好,好。那我们就立下契约吧。”朱楧说着,招呼自己身后的一名手下,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图拟定契约。\r
渠忠信万万没想到朱楧会跟他签契约,说实话他不是没想过这位王爷黑吃黑,但这么大的机会他实在是不愿意放过,十分惶恐又难以置信地说道:“王、王上,草民哪有资格跟你签契约啊。”\r
“这话说的,你我既然是合伙人,签契约就是天经地义的。我肃国今后就要崇尚契约精神,凡是商业活动,都要以双方自愿签订的契约为最高原则。”朱楧淡淡地说道,随后打了个响指,示意身后的随从签订契约。\r
既然要下决心发展工商业,那契约精神是必须提倡的,凡是都应该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上签订契约,履行义务,要不然整个市场就会混乱。\r
随从拿出纸笔来,刷刷刷地写好了契约,大概的意思是,朱楧和渠忠信各出十万两白银来倒卖丝绸、茶叶、香料、宝石等物,由渠忠信负责具体的经营,朱楧负责在背后搞定官府,在派一些宫人跟着渠忠信学手艺,挣的钱扣除各种费用后的净利润,二人平分。\r
这张契约充分显示了朱楧的诚意让渠忠信大为意外,他所在的山西是晋王朱棡的地盘,那个家伙可不是个省油的灯,曾经有一次带人出猎,走到一个三百多口的小村子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心情不好就将全村的人屠杀殆尽,整个晋国上下全都是谈王色变。\r
没想到这个肃王倒是温文尔雅,很尊重别人,听他打仗的传说还以为他也是个五大三粗、脾气暴躁的人呢,看来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r
渠忠信签好契约后,将自己的那份契约小心收好放到怀里,然后又频频地向朱楧敬酒,一脸喜悦与讨好的表情。\r
今天这顿饭吃的很有价值,按照渠忠信的设想,他先用这二十万两本钱在肃国境内收购西藩的香料、象牙、宝石等物,然后带到江南一带去贩卖,这一趟起码能翻倍的赚。卖完之后的钱,在从江南收购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运到肃国来卖给前来这里收购的西藩商人,这一趟又能赚翻倍。\r
这样一趟一来一往,最多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赚两翻,简直不要太爽啊。\r
终于明白晋商为什么能发达了,这经济头脑不服不行啊。朱楧越听渠忠信的设想越高兴,不自觉地多喝了几杯,回宫时有点晕晕乎乎的,本来是想着自己走回去的,但渠忠信如何肯放过这个表现的机会,赶紧找了几辆马车将朱楧一行人送入了王宫。\r
朱楧意犹未尽,立即找来了怀恩,醉眼朦胧地吩咐道:“你去找几个头脑灵活、办事可靠的小太监,再找几个教书先生教他们读书写字,过段时间让他们去给本王学做生意。”\r
用太监?怀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帝陛下严令禁止太监干政,王上难道忘了,还是他喝高了说起了胡话?为了避免王爷犯错误,小心翼翼地提醒道:“王上,陛下那里……”\r
朱楧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懒洋洋地躺在罗汉床上,骂道:“死脑筋,父皇不让太监干政,没说不让太监做生意。再说寡人已经建国了,只要不谋反,做什么事都由寡人自己说了算。钱这种东西,让外人看着寡人实在是不放心,你明白吗?”这话倒是朱楧的心里话。\r
他认为其实太监没有史书上说的那么坏,大部分太监都是很忠心的,因为太监是依附王权存在的,寡人要是倒台了,他们都得扫大街,谁会任用前朝的太监做心腹?不怕有那么一两个有忠心的太监给自己下毒吗?\r
更何况,太监是断了根的男人,没有子孙后代,所以也就断了给他们留家产的念想,不会贪污太多钱,最多只是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一个人让他敞开了吃,能吃多少东西?大头还不是寡人来拿?\r
最后,太监很容易掌控。前面说过,大臣们其实都是有组织的人,他们会抱起团来,利用祖制,利用舆论,利用史书上如何记载君王来要挟君王,迫使君王做出妥协让步。而太监是没有组织的人,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而且他们的生死荣辱全都系于皇帝的一句话。\r
皇帝若杀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大臣,或许还会留下滥杀无辜,不听忠言的坏名声,但要是杀了一个太监,无论如何都不会受到批评。因为那些个大臣们根本没有把他们当人看,一口一个宦竖,在这些大臣眼里,死一个太监跟死一条狗没有任何区别,根本没有资格玷污皇帝的名声。\r
所以太监只能依靠皇权而存在,因此对皇帝也最为忠心。\r
这也就是朱棣这个英明的明成祖为什么重用太监的原因,这不是他的一向痹症,太监用好了,确实可以对朝政起到良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