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君前奏对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弄一些有名望的文人养起来,好让他们为自己歌功颂德。但朱元璋心里清楚,国家的支柱从来不是这群人。所谓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国家的强盛靠的是那些死命为他打仗的军队——所以他建立卫所制度,允许大小军官世袭;以及奋战在征税第一线的粮长、里长——所以他给了这些人一些特权,并且对他们的工作十分关心,经常和太子朱标一起接见他们。

有一个叫严震直的粮长,每年按时押粮万石至京师,从不延误,朱元璋十分欣赏他,特地封了他一个五品官,后来做到了工部尚书。

一个家庭兴旺与否看的是存款、财产。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看的是国库的存粮以及边防的军备,跟那些个文人有个毛关系。

所以朱元璋看重的是那些努力种地,努力收税,努力打仗的实干家,对这些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人空谈家是十分鄙视的。

大封功臣的时候,公侯伯三等爵位除了刘伯温这个事智者以外都是武将。李善长虽然不是武将,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朱元璋筹集粮草养活军队,也是一个实干家,是朱元璋的萧何。朱元璋把他排在第一位可见他对钱粮这一块的重视。顺便说一句,刘伯温的爵位是排在所有人之后的,由此可见这个军师为大明朝的开国所做的贡献了。

朱允炆的话明显没说到点子上,杀翟让就会输?老朱�股绷撕�侄�兀�股绷斯�有说亩�幽亍9爬闯纱笫碌挠心母鍪侨室寰�拥模恐灰�辛俗约禾�虻陌嗟卓刂谱x司质疲�幸恍┤瞬环�秩绾危可绷怂�桥勺约旱娜私邮志褪牵�懒苏磐婪蚧褂欣钔婪颍�趺椿崛コ源��砟兀康厍蚶肓怂�换嶙��

至于亲近小人远离贤臣就更可笑了,在腐儒的观念里,凡是不跟他们保持一致的都是小人。但是在朱元璋的观念里,凡是给他卖命干活的都是贤臣;那些个什么都不干还瞪着眼睛老是挑你毛病的臭老九就是贤臣了?养着这些人除了恶心自己以外还能有什么用?

朱允炆也注意到了朱元璋的脸色,但他还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只能直愣愣地站在那里。自己说的话可是历代圣人的教诲啊,爷爷怎么会不高兴呢?

朱元璋扫视了一下众人,道:“你们呢?都有什么见解?”

朱允炆的好基友黄子澄立即站了出来,道:“陛下,臣以为太孙所言甚是。圣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李密为人不正,故而众叛亲离,败亡理所应当。”在黄子澄看来,朱允炆是完全符合儒家的贤君标准的,他为自己给帝国培养的优秀的继承人而感到自豪,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维护允炆。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了,都是你们这些腐儒把老子的孙子给教坏了,蒙元入侵中华的时候杀了多少人,他们的身就正了?在马刀之下你不还得乖乖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