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多时,小丫过来喊他吃饭,他摸了摸肚子,却也感到饿了,便起身与小丫同去。
小丫于四人当中,年纪最小,却最爱说话,一路上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黎昊有一句每一句的应着,心情却是极好,他喜欢这种温馨的感觉。
他从小丫口中得知,自己走后,凤祥仍坚持与他们同席吃饭,只是夏信却认为,与黔首同坐而食,未免离经叛道,初时极力反对,后来便也同意了。
黎昊此时想起夏信赞美他们四人的话,想来夏信与他们朝夕相处,了解渐深,越来越喜欢他们,便消除偏见,不把他们当做黔首看待了。
走进屋里,大丫率先起身相迎,并恭敬的搀扶黎昊坐下,递来碗筷。
黎昊素知大丫向来沉默寡言,四人当中,她对自己最为恭敬,始终恪守本分,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黎昊曾经说过她,以后不用如此拘束,但她每次都会点头答应,事后却总未有丝毫改变。
后来见她做事格外认真,家中大小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与大李相得益彰,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便也不强求了。
吃饭时,黎昊完全沦为了一个听众,小李和小丫二人口沫横飞、相互配合的诉说,半年以来,华夏所发生的事情,事无巨细,竟都说得头头是道。
黎昊、大李、大丫三人,几乎不说话,只竖起耳朵凝神聆听,却也满脸笑意。
饱餐一顿后,黎昊返回住处,躺在榻上,一时也睡不着,不禁思潮起伏。
此时人们已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种植与渔猎采集相比,胜在稳定,虽然也要靠天施舍,但只要肯努力,总会有些收获,不至于一无所有。
但渔猎采集,全凭运气,野生的动植物当真可遇不可求。
只是此时农业仍处于萌芽时期,人们只懂得刀耕火种,效益极差,别说遇到大灾之年,纵是风调雨顺的丰收之年,粮食产量也不高,部落中因饥饿而死的族人向来不少。
那么提倡精耕细作,便刻不容缓。但时代所限,要达到后世的程度,难于登天,但根据此时的条件,适当改良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增加,却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