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两线作战结束,大西洋壁垒成型

英国战役中,德国众多盟友里,最大的出力者就要属法国和意大利了。

意大利那边还好说,在意大利完全掌权的罗西首相是自己人,莱因哈特非常巧妙的沿用了当初与墨索里尼定下的协定。只要非洲战役结束,意大利除了需要把德军帮他们打下来的利比亚,分出一部分地区全部交由德国控制外,其余由联军共同收复的殖民地,都全部还给意大利执掌。

至于即将从英国手里打下来的殖民地,苏伊士运河归德国控制,隆美尔麾下的德军部队接手英国建立在运河地区的超大型海外军事基地。包括开罗在内的其他原英国势力范围,则作为意大利的战利品。

对于苏伊士运河,德国早就垂涎三尺,并且一直希望控制这里。而交给盟友控制,尤其是交给意大利盟友控制,自然不比德军亲自控制更让人放心。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实力无法触及这里,只好指使一战时的土耳其盟国派兵进攻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但是,那也失败了。

不过这一次,第三帝国的军队来到了非洲,也就没有利用放过这条价值客观,能够创造巨大财富的运河。

有了这条运河的控制权,就算是战争结束后,德国也可以从这里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

而且,这条运河对于同盟国军事集团来说,同样具备重要的战略价值。想要做好同盟国的头椅,德国必须自己控制苏伊士运河。

然后就是英国地中海舰队投降后的战舰瓜分,这一点毫无疑问,自私自利的莱因哈特非常“礼貌”的向罗西要了过来。

总之,意大利这边是很好说话的,与德国非常愉快的达成了双赢的瓜分协定。

马恩岛战役的结束,意味着以德国为主导的同盟国军事集团在西欧,已经再没有剩下任何敌对势力的存在。

西线最后一个反对势力的头目,法国重犯戴高乐,被魏刚亲自押回国内。英国战犯丘吉尔,也被德军派人送到了柏林接受审判。

毫不夸张的讲,第三帝国的两线作战,自此已经彻底结束。接下来,德国可以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东线,结局最后一个近邻威胁——苏联。

当然,德军在西线也并非没有任何留守兵力。只不过,算上维希法国和挪威在英国的远征军,以及即将成立的莫斯利傀儡英国政府的国防军,光是德国的盟友在英伦三岛上的驻军,都已经稳稳的将会超过20万人。

此外,德国统帅部还将派出一个党卫军英国志愿军支队,前往英伦三岛征募愿意加入党卫军的外籍部队。这支党卫军英国支队,初步预计也将在最后扩编为一个加强师的规模。

当然,德军的国防军也将留下2个新编的步兵师,负责一同保卫英伦三岛这个“大西洋壁垒”的安全。

国防军的这两个新编步兵师,其实就是从原有进攻英国的部队中,留下了两个伤亡最为惨重的步兵师,在这两个师的指挥框架上,大量补充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与老兵混组,形成两个满编的步兵师。

这样的步兵师,战斗力一开始自然不会太高。不过,由于在短期内,没有提前准备好超强运力的美国,也不大可能越过大西洋进攻欧洲,登陆德国的“大西洋壁垒”,所以,新编的步兵师新兵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与老兵磨合,强化部队战斗力。

另外,其余参加英国战役的德军部队,除了斯徒登特的3个伞兵师在迅速补充优质兵源后调往了东线,剩下的各师仍旧是都以补充新兵的方式补充战损人员,然后驻扎在法国本土,与英国本土上的同盟国联军,一同构筑“大西洋壁垒”。

同理,这些部队,也一样有足够的时间去训练新兵,恢复战斗力。

如此一来,算上维希法国自己留守本土的驻防军,同盟国在西线的兵力,也已经接近80万的规模,在大西洋天险的加成下,这支联军用于保卫“大西洋壁垒”,已经绰绰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