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日本准备换个方向开刀

对于中日两军来说,机械化作战的概念实在是太过遥远。日军虽然拥有不少坦克、装甲车等,但在技术理论上都不过关,再加上石油也被美国卡的很紧,储备也不多,所以没有发动机械化作战的充足本钱。

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更惨了,开战初只有一个团的装甲部队,其主要装备还是由意大利前任领袖墨索里尼提供的“菲亚特”型轻坦克,这些东西在东非和北非与英联邦的军队作战时已被证明是废物——在之前的淞沪会战中也被中国军队使用了两个连,结果基本损失殆尽,作用不大。

重重原因,日军在华夏战场即便玩的就是纯步兵攻坚战,加各种与游击战,地道战的斗智斗勇,进展慢不说,进来还颇有些疲态。

于是乎,发现自己手里战略储备本就不多,如今还被美国卡住脖子的日军大本营终于下定决心,要换一个方向开刀了。

北面就不必说了,之前那次北上诺门坎让日军吃尽了苦头,陆军方面如今还真不太好叫嚣再北上一次。

虽然少数北上派仍旧幻想与德军会师苏联,但别人德国人的态度一直很冷淡,搞得这些人热脸贴上冷屁股,很是尴尬。

如今海军为主的南下派突然提出,要趁着英国被德军按在地上摩擦的历史机会,外加美国还没参与战争的松懈状态,赶紧动手,一口气拿下本来是英美实力范围的东南亚地区。

此言论一出,加上英国人最近表现出的那副垃圾废柴死样子,很是让不少人心动。

另一方面,日本在猖狂,也没有动过登陆美国本土的念头。他们从一开始就仅仅是拟定了一套先进攻,打出优势后再防守的战略防御体系。

至于日本需要的资源,他们也不必去美国本土抢。向菲律宾缅甸这些东南亚地区,既有石油资源可以开采,又有丰富的橡胶资源可以利用,拿下来就恰好可以弥补日本的短板了。

恰恰在这个时候,一份有关珍珠港战备松懈的情报,被送到了日军大本营

其实罗斯福之所以突然发难般的对日本实行物资禁运,还有一个外在的契机,那就是,中国政府在德国顾问的多次建议下,终于下定决定,对日宣战了。

没错,毕竟德国没有强制召回顾问,所以当初前往中国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其实一直都有留在中国,期间只不过换了不少成员,但组织仍在。

虽然和原本历史上的宣战时间几乎差不多,而且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进程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毕竟还是正是发表了宣战布告。

而这一次,中国对日宣战的消息,无疑为罗斯福提供了一个好的借口,好封锁对日的石油等战略物资出口。

毕竟,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一直采取不干涉避免卷入的政策。但由于中日两国并未宣战,所以美国就没有对中日两国进行不加区别地禁运,只是禁止美国商船运送军火等军用品去这两个国家,对其余货物则未加限制。

可是,美国这个政策明显对日本有利对中国不利,因为日本有能力封锁住中国的海岸线,而中国没有能力封锁日本的海岸线。

实际上,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及朝鲜等地区后,却非常无奈的发现,他们居然找不到足够用来刺激本国工业经济的资源。

除了在东三省油日本急需的钢铁还有煤矿外,剩下的橡胶还有石油资源,实际上日本依旧得求美帝出口给他们。

而且,美国方不方便日本进口这些物资,依旧严重的关系到了日本的命脉。

日本当时的国力已无法继续支撑大规模的进攻战所带来的消耗,而其号称世界第三海军(实际上本来该排第四,德国把英国海军打趴下后才真的成第三),也根本支援不了陆军的战斗。

当然,日本海军也不大愿意为了陆军的功绩费心。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之所以能打赢日本,基本全是托美帝与日本开战的福。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公平的。

原本历史上的美日狗咬狗,确实让中国减轻了不少压力,但实际上,中国军队只要继续努力下去,单单因为补给问题,日本人也会越来越无以为继,放缓在华夏大地的攻势。这种情况与甲午战争的情形非常相似,那时的满清政府如果挺过威海卫北洋水师的覆灭和朝鲜战场的失利,凭当时日本的国力,也是没办法再打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