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平凡的世界

70,80年代干个体户的人,除开有眼光,审时度势,先知先觉的极其少数人以外,不是回城等候安排工作的知青,就是刑满释放的人员。再不然,就是进城的农村人。全国的基本面就都是这样的情况。

全然不会像今天一样,一问你做什么的,做生意的,哪怕只是倒卖葱姜蒜的,也一副高人一等,洋洋得意,好似个人就能够形成垄断一样。在那个时代,你要是这样说,绝对会被讥笑。

贾有为清清楚楚地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说自家是做生意的。结果,他还被同学们当众大肆耻笑。

从来就没有人会主动说自己长大之后想要当商人。时至今日,贾有为不喜欢做生意的念头,恐怕十之八九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

他当时就面红耳赤,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所以,自己有着童年抹不去的心理阴影。他从来就不觉得做生意很牛逼。

贾有为记事起的那个时代,也是文化大爆炸的最后阶段。即便如此,街头巷尾一到傍晚时分,有文化的年轻人最时髦的就是站着谈论文学。

特别是在夏天,白天时间又长,大家吃完饭出门就聚拢在一堆。谁要是看了大家没有看过的外国文学作品,比如卡夫卡的作品,立马就是焦点,被众人众星捧月一般听他侃侃而谈。

只有那些没文化的年轻人才会觉得时髦和文艺的手拿一把破木吉他去公园里面弹奏,时不时就打架什么的。再不然,就是跳什么霹雳舞之类的。

贾有为也有着和其他小孩子一样的特点,就是喜欢跟在大孩子的屁股后面跑,而大孩子又不喜欢和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一起玩儿。

大孩子们喜欢跟着年轻人的屁股后面跑,而年轻人又最不喜欢他们。于是,贾有为跑来文青们的聚集地之后,就待在外围听他们谈文学。即便自己听不懂,也觉得很享受。

那时候,他最是佩服这一带的那个文青大哥了。对方一来,众人不但发自内心的尊敬他,而且漂亮的姐姐们都围着其团团转,主动掏钱去买饮料,水果......

文青大哥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不悔。为此,这人是深深地影响了贾有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