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0章 户口

那个时候,万元户才在全国悄然兴起。而为了获得这样一个农转非的户口,农村大学生的家庭宁可大额举债,也要办成。为此,可见一斑了。丝毫不亚于现在好些人为了获得大城市户口的迫切之心。

高加林进城之后,逐渐不再像当初那样迷恋刘巧珍的外型,而是慢慢地发现了对方思想上面的贫瘠。

他本人是一个知识分子,文青,天然得就会和自己同类的人聊得投机,致使有了对黄亚萍的爱恋。

再后来,自己和刘巧珍完全聊不到一起,毕竟她每一次来不是说家里面母猪生了几个崽子,就是家里面的庄稼长得如何好云云。

两人聊天,完全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鸡同鸭讲话。他们相处在一起的结果,即便不说话,也会让高加林莫名的烦躁起来。

最后的结局,高加林也没有能够和黄亚萍在一起,丢掉了县城里面的工作,重新返回到了农村,不是去干他的教书工作,而是当上了农民。

一直深爱着他的刘巧珍,也为了他人妇。刘巧珍和对方的交易,暗地里是为了帮助高加林,从而好让他再重返讲台。

《人生》的创作背景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强烈的诱惑。

特别是在青年心中引起巨大的骚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与不满。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户籍制度清晰地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在这种固态格式化的身份制度下,中国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地理景观。

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与这两种景观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生存方式、文化特征、价值观念。

由此导致了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差异;城乡差别。同时,国家还通过各种举措在主观上强化这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