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8:孙文出使(六)

最重要的是,聂清手里握着兵权,聂氏族人也不敢轻举妄动。

聂良又细想一番,发现没什么缺漏了,这才重新换了一身衣裳,还让人给自己抹了点脂粉提气色。时下士人爱脂粉,聂良这么做也正常,更何况孙文也不能盯着他的脸猛瞧。

此次见面,少了几分火药味,但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

孙文无功而返,但他并不气馁。

没办法在聂良身上占便宜,他还对付不了旁人?

回营帐等了一会儿,护送孙文过来的侍从要见他。

孙文低声道,“查得怎么样?”

侍从同样压低声音,“小的按照先生命令与炊事小兵闲聊,果真发现端倪。”

古代当兵可不是什么荣誉,许多小兵都是被生活逼得活不下去了,这才当了兵,上了战场。

哪怕聂氏财大气粗,军粮也不可能喂饱每一个士兵,很多人都是吃个五六分饱的。

时间一长,除了精锐部队外,很多杂兵都是面黄肌瘦。

侍从可没孙文那么好的待遇,他们被安顿在杂兵附近,吃喝与寻常士兵没啥两样,每顿都没吃饱。他按照孙文的指示与后勤炊事套近乎,闲聊的时候发现后勤这块也有潜规则。

后勤部门油水多,不少掌厨的炊事兵都能吃得白白胖胖,最幸福的当属给聂良掌厨的庖子。

为嘛呢?

后勤打下手的小兵抱怨了,“瞧他那样,吃得跟猪脑子一样。”

侍从笑道,“长得的确肥硕了些。”

小兵道,“哎,还不是米粮养人?”

侍从道,“不都一样的麦饭么?”

小兵道,“哪儿啊!贵人不吃的米粮都被他吞了,这才养得猪头猪脑!”

侍从道,“贵人也要吃,吃完还能留下多少?”

小兵却说,“俺有次瞧见了,整整两大碗精细白米,贵人就动了两筷子,剩下都被他吃了,整天这么喂着,迟早变得跟猪一样。他也不瞧瞧自己是个什么贱身子,哪有福吃贵人的东西!”

孙文正狐疑呢,之前还遮遮掩掩的聂良突然要召见他了。

樊臣竭力反对。

“孙文来意不明,主公不见他也无甚关系,何必累着自己?”

一旁的卫望着聂良苍白的脸以及眼底那抹青黑,心中隐隐有些不详的预感。

纵使如此,理性还是压倒了心头涌起的感性,

卫对着樊臣道,“避而不见总不是办法。主公不肯见孙文,孙文那厮一直赖着不肯走怎么办?两军即将开战,军营调动频繁,若真不慎被他探听了什么,那才叫后患无穷。”

聂良也露出一抹虚弱的笑意。

“孙文还非见不可,我兴许知道他想查什么。”

樊臣露出不解神色,“臣愚钝,还请主公不吝赐教。”

聂良道,“柳羲兵分两路,这是她就策划好的。去年休养一年,今年又备战半年,照理说该考虑的地方都考虑到了,不可能做出临阵更改这样犯忌讳的举动。前不久收到密报,东庆境内木材石料被人大批量收购,经手柳羲帐下木工坊再被运往前线,大多都是送往沧州的。”

樊臣和卫对视一眼,二人没有看过那些密报,这还是头一回听到呢。

卫问道,“主公确信是送往沧州?”

湛江关在沧州边境,那些辎重被送往沧州,这不就意味着军力资源向湛江关前线倾斜?

樊臣试着道,“柳羲这是怕了我等?这才忙不迭追加辎重?她派孙文过来是为混淆视线?”

樊臣的解释也符合逻辑,不过仔细研究姜姬这个人的行事作风后,聂良觉得不对。

聂良道,“我军有二十余万大军,但柳羲兵力也有十五万,更有湛江关天险为依靠。若真开战,胜负也在五五之数。柳羲两路开战,不适合以攻为守的策略。为保存兵力,她必然是一路防守,另一路进攻。杨涛势弱,相较之下更好拿捏一些。以杨涛为突破口,集结兵力攻克,大军尚有余力攻打南盛诸侯安……结果,柳羲却将辎重运往沧州,不很奇怪么?”

按照聂良的分析,这时候应该增援南方战线,争取用最短时间拿下杨涛,还有余力干安。

姜姬却不按理出牌,反而向沧州增兵增援。

她这么怕湛江关会守不住?

聂良派人搜集姜姬的情报,经过他缜密分析,他觉得姜姬不是那种人。

看似剑走偏锋,酷似赌徒那般孤注一掷,实则胸有成竹,能用三分力绝不多浪费一分。

因此

增援沧州的举止就显得意味深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