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罗季姆采夫左脸的肌肉不由跳了跳……他的左脸在参加西班牙内战时受过伤,一块弹片穿过脸颊卡在颌骨上,虽然弹片成功取了出来但造成了嘴部往左歪斜,一紧张或是气愤时左脸肌肉就忍不住抽动。
这时他就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德国人并不是在与自己打消耗战,他们的伤亡可能会比苏军要少得多。
罗季姆采夫猜的没错,德军在p43的优势以及用迫击炮、远程火炮乃至坦克的协同下,这一天打下来只有两百多人的伤亡,伤亡比达到了10比1。
不过即便是这样秦川还是觉得肉痛,因为第1步兵团是德军精锐中的精锐,两百多人的伤亡并不算少。
但秦川却没得选择。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封锁苏军中央渡口同时消耗苏军兵力……可以想像,如果苏军解不开这个结,那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有生力量很快就会因此消耗殆尽,用不了多久,斯大林格勒就会变成一座无人防守的空城了。
另一边的罗季姆采夫也知道这一点。
但是他显然不会这么让战局继续这么发展下去。
想了想,罗季姆采夫就问着科克罗夫:“我们的‘惩戒营’还有多少部队?”
“大慨五百多人!”科克罗夫回答。
“我需要一千人!”罗季姆采夫说:“再向nkvd部队要些来,如果不够的话,让他们再抓一些补充!”
“是,罗季姆夫同志!”
顿了下,罗季姆采夫又补充道:“马上把他们全部调到这里做好战斗准备!”
“是,罗季姆采夫同志!”科克罗夫似乎猜到了罗季姆采夫要做什么,所以在转身时忍不住倒抽一口凉气。
崔可夫在斯大林格勒使用贴身战术,为的是让两军绞杀在一起使德军的空中力量和坦克无法发挥作用。
德军如果想要获得胜利,就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秦川却反其道而行之,在马马耶夫岗使用贴身战术。
但这其实却是有道理的,原因是不同的战场有不一样的情况。
马马耶夫岗几乎是暴露在苏军的炮火下避无可避,甚至苏军炮火还占有优势,那么想要守住马马耶夫岗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跟敌人绞在一起使苏军炮兵投鼠忌器无法发挥作用。
秦川的战术其实很简单,他遵巡两个原则:
一,兵力不要放在马马耶夫岗上,否则这些兵力会被敌人炮火大量杀伤。当然,也不能完全不放兵,否则无法获知苏军什么时候攻上来。
秦川在马马耶夫岗上摆了一个侦察班,这个班分散布置并构筑一道较深的单兵工事……火炮的杀伤是有一定的慨率,对一千人的杀伤慨率是百分之五十,对十人的杀伤慨率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两者虽然都是死伤过半但却的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五百人会严重影响战斗力和士气,后者损失的五个人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侦察班幸存下来的人,就可以通过信号旗或电话(如果电话线没被炸断的话)告知潜伏在马马耶夫岗下的德军敌人的位置。
然后德军就依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反应当然不是发起冲锋,因为这时通常是苏军炮火延伸的时候,苏军紧跟着这些炮火发起冲锋,德军士兵往前冲就不可避免的会被炮火杀伤。
德军的反应是与苏军一样,用炮火打出大批的炮弹封锁冲锋的苏军。
当然,这只是杀伤部份苏军,幸存的苏军最终还会冒着炮火冲上马马耶夫岗。
这时候,德军就在炮火掩护下发起反攻与苏军绞在一起……
就像现在这样,苏军方向的炮声一停,德军就从隐蔽处跳起来高喊着冲上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