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节 茂陵

可一时之间,还真没有什么好主意。

毕竟,迁陵制度,乃是绝妙的创造。

打着的是为天子守陵的大旗,谁不愿意,谁就是不忠!

可换一个名头,就没有这么给力了。

更将失去强制性的法理来源。

心中想着这个事情,马车就已经驶到了茂陵园的大门前。

早已经等候在此迎接的茂陵邑官员们,一拥而上,纷纷拜道:“下官等恭迎侍中公,恭迎诸位先生!”

左近,无数围观群众,则都纷纷伸长了脖子,将视线聚焦过来。

人人都想要,目睹传说中额间生目,连伤寒也能祛除、消灭的张蚩尤。

而在众人的注视下,张越提起腰间的嫖姚剑,走下马车。

于是,立刻引发了无穷议论。

“张蚩尤怎么没有三头六臂?”有稚童不解的问着长辈:“阿耶你骗人!”

“那是因为,张蚩尤如今没有发怒,收了神通啊……”长辈尴尬的解释起来:“若是张蚩尤发怒,额间神目睁开,自然三头六臂,鬼神辟易……”

说到这里,连他们自己也开始相信这个说法了。

长安的消息,是不会骗人的。

侍中张子重,神威盖世,天下无敌,更是无数人亲眼见过的事情。

如此人物,当然不会随随便便的展现神威喽。

而更多的人,却是互相议论着,满眼困惑。

侍中张子重,怎么看着文文静静的,满脸和气,不像是传说中的样子啊?

反倒是,和个文人差不多,看上去弱不禁风的。

虽然有俗语说,人不可貌相。

但这张子重也太不能貌相了吧?

不过,茂陵的游侠儿,却都激动了起来,朝着张越,大声的呐喊起来:“张侍中公侯万代!”

对于游侠儿们来说,义气最大!

而张越曾救过他们的大哥朱安世,这就等于是救了他们!

………………

张越自然听到了人民的议论和游侠们的呐喊。

不过,他充耳不闻,保持着微笑,为汉臣,面对人民的议论甚至是当面责骂,而面不改色,这是基本功。

连这个都受不了,就不要来当官了!

等到董越、褚大、赢公等人渐次下车后,张越就迎上前去,与众人汇合。

然后在茂陵邑与茂陵官员的簇拥下,从茂陵园的大门,进入陵区。

“董师之冢,在茂陵东北之南侧……”褚大拄着拐杖,一边走,一边与张越介绍着:“太初元年,董师辞世,天子恩泽,准许董师陪葬茂陵……”

“此乃无上荣耀!汉家文士,独董师一人获此殊荣……”

张越听着,点点头。

在后世,董仲舒墓被人们认为是在长安城南的下马陵。

连辞海和辞源也犯了这个错误。

然而,穿越后,张越才知,董仲舒的墓冢,是在茂陵之内,与后人以为的董仲舒墓离了几十里。

这中间的误会,恐怕是在无数岁月之中,以讹传讹造成的。

不过……

就在这时,所有人忽然停下脚步。

站立到了路边以避让前方而来的一支队伍。

上百名白发苍苍,拄着拐杖,或在年轻人搀扶下,缓缓走在道路中的老人,在一支军队的保护下,从远方而来。

“这些是来给冠军景恒侯上香祭祀的老兵……”望着这支队伍,远远离去,董越低声道:“冠军景恒侯绝嗣,故每岁都有从天下郡国而来的老兵,来此为景恒侯上寿……”

张越听着,肃然起敬,又深感震撼。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冠军景恒侯,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张越沉声道:“但愿百年之后,吾尸骸虽朽,却还能有人记得吾的名字……”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沉默起来。

文人追求的终极梦想,也正是这个。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都是追求万世不灭,永垂不朽。

而霍去病,显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延和二年,春正月二十五(庚申)。

茂陵东北园区。

一早,此地道路就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还有太常官员,派人在路面上洒了水。

茂陵令与茂陵尉,更是带着上下官吏,早早的等候在了园区门口。

而整个茂陵的百姓,也都闻风而动,将园区外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

不过,到底是茂陵,民众与别处不一般。

基本上,人人都是新衣高冠,就连锦绣绸缎,也不罕见。

道路两侧,更是停满了马车。

甚至还有着两辆新丰制造的价值千金的宝车,停在路边。

其装饰着的黄金珠玉,尽显华贵、富态。

让其他所有马车,立刻相形见绌,黯淡无光。

袁广国坐在车内舒适、宽敞的床榻上,手里捧着一卷书简,静静的阅读着。

“主公,张侍中与诸生,已出长安,正向茂陵而来……”一个家臣策马而至,到袁广国车前拜道。

“知道了……”袁广国点点头,道:“吩咐下去,做好恭迎张子的准备,务必不可有半分纰漏!”

“遵诺!”家臣恭身退下。

袁广国则放下书简,看向站在自己身侧的爱子,脸上浮出笑容道:“吾儿,此番张侍中来茂陵,务必要请侍中来我袁林做客啊……”

袁常闻言,却是摇头,道:“儿子不敢保证……”

袁广国听着,脸色一变,但又不好发作。

若是旁人,拿了他袁广国那么多好处,是不敢不听取和接受他的一些‘意见’的。

即使三公九卿,也要讲基本法的,对吧?

但是,那个人却不一样。

袁家是为他的事情,出了很多很多钱。

还为他捧场了无数投资。

然而……

没有一样是没有回报的!

当初,承揽下的债券,现在已经成为了关中无数富豪与权贵争相抢购的硬通货。

愿意溢价接手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因为,人们发现,新丰的财政,完全偿还得起这些借款。

而出借的资金,又给他本人和家族,带来了无数正面名声。

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说他袁广国为富不仁了。

恰恰相反,他袁广国在舆论的眼里,形象非常光明。

甚至有人以‘儒商’称之。

这带来的好处,无穷无尽。

首先,第一点就是,现在袁家的生意与商铺,再没有什么不开眼的人敢上门打秋风了。

甚至还有地方官府,请袁家去当地做生意。

然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今岁新年,天子例行遣使慰问关中三老、元老和名流时,破天荒的派了使者顺路到了他家进行了慰问,还赐给了礼物。

虽然很少,只是一石酒、半石肉和布帛各三匹而已。

但这显露出来的政治意味,却是让袁广国做梦都想笑出来。

当初,他前后花费了价值数万万的黄金、绢布,将武功爵买到了第九级的执戎,天子也没派人来慰问。

现在,只是随便拿了几千万出来,天子就派人来慰问了。

这其中的落差,让袁广国感叹万千!

更不提,当年买武功爵,那是将钱向外泼。

如今的债券,却还在升值……

而当初投资新丰的工坊,如今更是袁氏最重要的现金奶牛。

所以,当新丰推出价值千金的马车时,袁广国想都不想,马上让人去订购——没办法,他心里面也慌啊。

就怕这条金大腿不带他玩了。

想到这里,袁广国就忍不住露出笑容,对袁常道:“我儿,坐下……”

袁常看了看自己老爹,试探着坐了下来。

看着这个儿子,袁广国也是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道:“吾儿啊,你可知晓,我袁家是如何富贵的?”

“儿子隐约听说过……”袁常答道:“仿佛是当年大宛战争,父亲承揽了贰师将军的战利品销售……”

“确实如此!”袁广国道:“当初,贰师将军初伐大宛失利,大军退回敦煌,随军商贾纷纷借故四散……”

袁广国回忆起当初的情况,不由得就带上了几分自得与骄傲:“而独为父知,贰师将军必定再征宛,且必定得胜!”

“故而不仅未离大军,反而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