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文学派的人,特别是深受公羊思想的那些年轻士子,此刻,都感觉头皮炸裂,有种想要仰天长啸的冲动!
本来,这些人就是满怀理想和信念的年轻人。
其中大多数人,都参与过几个月前的‘废奴运动’和其后为民做主的请愿。
那几个被周氏派人刺杀的同袍的鲜血,更令他们群情激愤,无可抑制的团结起来。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事情最终都让他们看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废奴运动,让很多公卿贵族,在压力下做出了释放奴婢的行动。
不管他们是做样子还是真的释放奴婢,至少,这是他们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使得世界变革。
而其后关中旱灾,他们再一次团结起来,呼吁国家正视百姓的疾苦。
虽然付出了牺牲,但结果,却让他们无比满意。
那些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与奸商,得到了应有的惩戒。
而人民也得到了国家的救助。
以配给制和限购制组成的赈灾手段,令人民哪怕遭遇了严重灾害后,也依然不受饥寒之迫。
这两个刺激,让他们生出了‘天下大事,尽在吾辈之手’的感觉。
也让他们充分的享受了一番所谓的‘主人公’意识。
所以,在现在,今文学派的很多人,都已经觉得,自己是身负使命和任务的特殊一员。
而公羊学派的大儒们,一直以来宣扬的春秋之诛,又让他们感觉头顶上始终悬着一把利剑。
而现在……
他们发现,自己似乎找到一直要追寻的道路。
那西域百姓,陷于匈奴的残酷镇压和压迫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年了。
一个个王国,数十数百数千数万的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若能救其水火之中,岂非功德无量?
小资产阶级,泛滥的同情心,让他们无不感觉热血沸腾。
匈奴稽粥氏率兽食人,王师消灭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复仇,更是为了仁义,为了天下,为了苍生!
是吊民伐罪,是解民倒悬之中,更是维护世界公理与正义!
当下,很多人的脑子里,热血沸腾,只觉得文思泉涌,一定要写点什么才能纾解自己内心的情绪!
于是,有人忽然丢下自己手里的策文,道:“吾今日方知,何为义利,旧日之文,如今想来,粗鄙不堪,吾要回去重写!”
而更多的人,已经悄悄的捧起了策文,溜出了人群。
这些人自然是投机者。
既然张越已经明确他的态度,那么,投其所好,写一篇符合其心意的文章,岂不是事倍功半?
于是,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张越门前原本聚集的人群,忽然变得稀稀拉拉了起来。
而即使是剩下的这些人,也大都无心投递策文,都在纠结和沉思之中。
…………………………
自然发生在张越门前的这个事情,很快就随着这些士子,而传到了很多人耳中。
尤其是张越在木板上写的那两段话,几乎立刻就摆到了在京的鸿儒的案几上。
“鲁以楚师伐齐,春秋恶之……”董越玩味着这一段话,笑了起来:“张子重这个小滑头,不就是拐着弯告诉世人,以刑止刑,以暴止暴,春秋之道吗?”
不过,这确实有些意思!
在过去,以刑止刑,以暴止暴,公羊学派一般只将其用于个人或者小团体上,还没有来得及将其发散到国家层面。
这让董越,感觉又一扇窗户被人推开了,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出现在自己眼前。
那可是一个漂亮的世界!
和董越一样,江升与他的得意弟子韦贤,也发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新世界。
“宋襄公倍楚而不备……”玩味着这一段话,江升的眼睛,陡然发出无穷色彩。
因为,江升发现,这一段文字,几乎完美的将谷梁学派与公羊学派的理论主张黏合在了一起,让两个原本南辕北辙的矛盾体,成为一体。
这给他和他的弟子门徒们,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
一个救亡图存的机会!
很显然,现在谷梁学派必须变革,也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但怎么变,江升和韦贤,一直不得其解。
而这一段文字,让他们如梦初醒!
假如某人太厉害,打不过他怎么办?
学啊!
抄啊!
张越自然没有放松对门口士子们的舆论监控,他让田禾定时来报告士子们议论的问题,以便他可以根据士子们的反应来跟进引导。
“魏相?”听完田禾的又一次报告后,张越对那位能如此直白的洞悉自己想法的年轻人,自然有了兴趣,让田禾去打探了一番。
结果得到了这个名字。
“又一位历史人物啊……”张越微微笑着。
定陶魏相,昭帝的河南太守、谏议大夫,丙吉后来的好基友,宣帝的丞相、高平候。
是汉室中叶,为数不多的基建狂魔。
同时还是在后来世家门阀渐渐崛起时,第一个醒悟到这些势力的危害,并与之作殊死斗争的人。
因为魏相的努力,门阀势力在宣帝时期得到沉重打击,几乎被溺死在襁褓之中。
可惜,元帝和成帝,亲手葬送了魏相一生的政治成果。
让名为世家政治的东西,生根发芽。
当然,他也并非什么完人。
毛病也有不少,特别是儒生该有的毛病,他一个不少。
主要是幼稚病!
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哪个儒生不幼稚?
像眭弘那样的家伙,满大街都是。
这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至少,他们还有理想!
微微想了想,张越决定再加一把劲,看看能不能推动一下历史的车轮。
于是,他提起笔,在一块木板上,再写下一段话,叫来田禾,吩咐道:“挂去外面,让士子看……”
田禾闻言,立刻领命而去。
片刻后,张府门口,又一块木牌被挂了起来。
无数人立刻看过去,甚至还有人开始宣读了起来:“昔者宋襄公倍楚而不备,以取大辱,身执囚而国几亡,故虽有诚信之义,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春秋曰: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为其无信也!”
“今天下士人,多议战和,然只谈中国之仁义,而亡夷狄之无信,此岂非刻舟求剑?”
“且夫吾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汉有圣天子在位,广加仁德于四海,而夷狄远方之国,孺慕天子,纷纷来归,而匈奴稽粥氏,率兽食人,草菅人命,凌掠西域各国,西域列国,如陷水火之中,生民有倒悬之危!”
“拨乱反正,春秋之义,存亡断续,先王之教也!”
“今君等固守仁义,而置西域万民于匈奴之蹂躏,令诗书礼乐之教,绝于塞外,数十百千万黎庶哀嚎痛哭,此弃孔子之教,周公之训!”
“昔者,鲁以楚师伐齐,春秋恶之,何也?患之起,自此而始!何患之起也?鲁自失其道,与夷狄之侵诸夏,故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若无晋文,鲁亡矣!”
“今君等固守仁义,欲坐视匈奴之寇西域,弃西域万民之不顾,岂非如昔之鲁?”
众人看着这块木板上的文字,纷纷陷入了沉思之中。
对于现在的汉室士林而言。
他们主和或者主战,都是先从仁义出发的。
毕竟,春秋无义战,而儒家痛恨所有的不义之战。
因为,那带给人民痛苦,让社会撕裂,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但倘若是义战的话?
那么……
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也要坚持到底!
吊民伐罪,拯救天下苍生,这是儒家从孔子开始,就一直坚定不移的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
对儒家来说,至少在理论上,为了正义和天下,应当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故而,春秋歌颂所有为了反抗侵略、抗击夷狄和为诸夏而战的英雄、战争。
甚至哪怕略有瑕疵,也会想方设法的帮其遮掩。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庄公十八年,这位鲁候带着自己的军队,出了国境,深入到济西,逮着当时活跃在当地的某个少数民族一顿胖揍。
孔子在记录此事时,几乎用了他所能用的最高赞誉来描述此事。
甚至将此事描述成鲁国立国以来最好的好事!
还将之抬高到了天下苍生的地步。
在孔子看来鲁庄公出兵,是为了正义,为爱与和平,为了中国。
此事,是鲁国身为诸夏一员的义务与责任,是鲁国对诸夏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
完全避而不谈,其实当时济西的那个异族,压根就没有打算侵略任何一个诸夏民族。
但驱逐夷狄,尊奉王室,是孔子心中最大的政治正确。
不管是谁,只要揍夷狄,他就唱赞歌。
故而,很多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大家难免不在心里想:这教化夷狄,确实是先王之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