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的英军兵力原先有两万名以上,其中一万两千人在广州看守后路,另有七千多名英军北上,进攻福建、江苏一带,却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可比留在广州的同行们强多了。
北上的英军一路如入无人之境,之后占领宁波,又进入长江口,先后占领镇江和扬州,竟把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都给阻断了。
这一下,真正击中了清廷的软肋,南北物资输送中断,北京的粮价和物价立即非常三倍以上,道光皇帝终于坐不住了。
官场上原来有句话叫做欺上不瞒下,皇帝在开展以来就没听过什么不利的消息,都是各地传来遇到英军多少人然后消灭多少人的好消息,到了如今手下们不敢也没有能力继续瞒下去后,坏消息才到了皇帝的案几上。
也就在这时候,皇帝突然发现原先觉得一片大好的形势突然逆转,不再是消灭多少多少英军,而是形势在单方面恶化,不断传来某城某地失陷的传闻,甚至扬州这等大城都被人攻下,南京也不再是安全之地。
朝廷这才开始后知后觉地运转开来,与英军方面接触,希望进行和议,减少战火造成的损失。
在这个大背景下,广州也在暗地里迎来了位钦差,还是一位皇子,当今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爱新觉罗奕?。
这位六皇子素来有能力出众之名,隐隐为诸多皇子中最能干的一员,穿着便服偷偷到达广州后,接见各级大臣,商议解决当前乱局的方法,然后就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首先是宣读道光皇帝的旨意,拿下一再主张议和妥协的琦善,装上木笼送往皇城(有些城市名字也是禁忌啊);接着又把广州通判沈葆桢撤职,让他自己北上听候审查。
前一个命令也还罢了,广州民间和军中对琦善的风评都很不好,觉得广东军队屡次面对英军失利,都是因为琦善的缘故,但广州通判沈葆桢也被革职,就有些出人意料了。
议和的被关押,主战的被革职,谁都不知道钦差这葫芦里埋的什么药,整个官场都肃然起来。
很多人担心奕?年轻气盛,会比着城内军队向英军或三元里联军开战,还好这六皇子没有做出如此激进的举动,反而向英军和三元里联军派出使节缓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