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掐断广州的粮食通道

沈葆桢为人上进,认为李仙等人心怀叵测,就算现在不阻断物资运输,以后也会掐断的,所以一定要借着现在难得的机会,给士兵发放洋枪,然后积极训练士兵,以便应对可能的战事。

他的这番话自然振聋发聩,怡良等封疆大吏也大加赞赏,只是训练和装备士兵都需要大量钱财,因此广州的官员们这段时间都在加紧勒索城里的大户们,在钱财到账之前是没法真正开始练兵的。

而且,这段时间发生多起外省来的军队跟本地百姓之间的冲突,让很多官员忙得焦头烂额,虽然都知道沈葆桢的建议非常有用,只是暂时还顾不过来。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仙好不容易才有空闲时间,加紧训练手下的新兵,同时梳理队伍里的各种关系,补充紧缺的军事物资什么的。

在三方都无意挑起战事的情况下,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多月的时间匆匆就过去,李仙这边拼命忙碌一段时间后,新兵训练收到一定成效。

李仙对这时代的士兵训练有自己的看法,一个新兵变成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正规士兵,需要经历三个月以上的训练和一次大战;如果再经过三个月训练和一次以上战斗,就能称为老兵,不会死亡只会消失的那种。

按照这个标准,那些在三元里招募的农民,也都算经历过几次大战了,而且在充满战争气氛的环境下训练两个月左右,虽然还不堪大用,但也可堪一用了。

这些新兵,以平均素质而言,比起护卫队和英国军队都有所不如的,但经过训练后不再是一盘散沙,野战或许还不行,但在守城和堑壕战等防守型战斗中,还是能发挥不小的作用的。

至于清军,组织性和纪律性都奇差不说,训练时间还特别不足,就是所谓的精兵也就是五天做一次小规模训练,十天一次大规模训练,这么算下来一年也就训练七十天左右,就是训练一两年也都没什么用处。

李仙刚接触军事的时候,还曾疑惑清兵的训练频率为什么这么低,但后来知道训练的时候要给士兵发放额外的粮食甚至薪酬,否则士兵没有那个体力和心气去做训练,就明白不可能有军官给士兵多做训练,然后给自己找不自在。

这时候自觉己方的军事实力比一个月前有很大提升,面对英国人还是广州守军都有更大底气,李仙便给佛山的王九玄发布一道命令,让人断了流入广州的粮食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