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东海岛,依托事先建好的防御设施,李仙有自信凭借两千护卫队员也能跟一万左右英军打成平手,就算最后实在坚持不住,利用事先建好的密道和堑壕等退出阵地,跑到雷州陆地也不难。
但是在广州,这边就不好办了。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算有数万农民帮忙,这防御设施也远不如东海岛的好用,更可况这里没有后退的余地,如果让英军跑到三元里大开杀戒就不好了。
按照李仙的理解,这个时代的军队对屠城什么的没有什么抵触。
如果在四方炮台死守,或许能跟英军对峙下去,但广州官兵的态度极为暧昧,随时有可能跟英军合作一起攻过来,到时候实际战斗压力的增加倒是其次,最大的问题是会对己方的士气造成极大的打压。
毕竟,除了少数护卫队员和武者是希望造反的死硬分子以外,大部分人都是当惯了顺民的人,对官府畏惧如虎。
而且,在四方炮台对峙下去,炮弹和火药等损耗必然巨大,混元宗和三元观虽然发了洋财,但终究不如英军有一个国家支持,而且先前在三元福地也消耗了大量火药和炮弹,刚好不是特别宽裕。
所以,要对付英国人,不能长期对峙,必须要速胜,而且还要大胜,如果人员伤亡太多,让朝廷官兵趁机捡漏,那真是哭都没地方哭去。
因此,到这地步,李仙能想到的只有用诈术了。
先前在四方炮台与英军对敌,只用一个团的兵力对敌,其中只有五六百人是老兵,其余全是新兵,没法对英军足够的压力。
等到英军用标准的攻城方法推进,李仙在抵抗七天,多少锻炼新兵后便退到第二道阵线。
李仙手头有一万新兵和两万村民,用来对敌有些不足,用来做土木工程,却是绰绰有余了。
到了第二道阵地,李仙就不去补充被英军打坏的火炮和火箭炮,咬着牙顶住英军的进攻,生生坚持了五天,然后才退却,沿路还扔下大量银元宝和枪械、物资等。
为了让英军上当,李仙用的还是真正的银元宝,那些铅做的假货还一个都没有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