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澳门造船业

“在这方面,我同意你的说法,战争过后只会有输家,没有人会得利。”老约翰点点头,对李仙表示认可。

澳门在之前是清国唯一允许外国人居住的城市,很多到中国做买卖的船只都必然要在澳门至少停泊一次,获得各种补给或修缮船只等。

现代人开车回一趟老家,回来后都要对座驾做一次保养,远洋商船也是如此,不管是到达中国海域以后,还是要从中国海域离开之前,都要做一次细致严密的保养。

因为这个缘故,澳门的修船业在战前非常发达,有七八家达到一定规模的修船厂,为外国到华的远洋商船提供修船服务,同时还自己造一些船只卖给商人。

以老约翰的造船厂为例,鼎盛的时候有八十多名工人,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还有蒸汽机和金属加工机床、木材切割机床等,虽然略显陈旧,但依然是整个清国金属和木材加工技术最先进的地方。

比起英国等地的先进船厂,技术水平也就差个二十年左右。

不过,在中英两国之间的冲突发生后,尤其是双方都开始动用战舰和大炮后,澳门的修船业一落千丈,生意比之前惨淡了很多,有多加工厂倒闭,难以为继。

老约翰的造船厂虽然没有倒闭,但也裁剪了一半以上工人,只是勉强维持下去而已。

李仙在平灭雷州的海盗后,缴获了不少船只,其中有一部分就拉到澳门,在老约翰的造船厂维修,上次购买一艘四百吨级的西洋帆船,也是通过老约翰联系的,跟约翰倒算是很熟悉。

而老约翰作为在澳门生活了半辈子的葡萄牙人,对这场战争引发的经济萧条很不以为然,认为应尽快结束战争,重归和平。

对这段时间出现的两艘远洋商船的失踪,老约翰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是清国军队的报复行为,到此倒没有什么太多指责,毕竟英国人派军舰把珠江的入海口都堵住了,清国不报复才怪。

想当年欧洲各国发行各种私掠证的时期,老约翰也经历过,不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好之处。

老约翰真正关心的是这种紧张态势会给他生意带来进一步的恶劣影响。

“这场战争再继续下去,我这所造船厂也要关门大吉,我要提前退休,回家看孙子去了。”老约翰叹了口气说道。

“那也未必不是好事情。这造船厂都经营了数十年了,机器老化也厉害,再买新机器,又没什么太大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