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把这帐子轻轻的放在于月儿的一旁。
于月儿一惊,“什么情况。”
说着就要起身。
“等等。”张灿示意道。
这一连串的动作,别说于月儿懵逼了,全场都懵逼着。
“大师,您知道这干啥呢吗?”一个中年人忍不住问觉远大师道。
“老衲不知。”觉远大师很无奈,这问他,他哪知道啊。
“大师,不然您算算?”另一个人问道。
觉远大师觉得很无奈,这样诡异的情况,你让他用啥算啊。菩萨也不知道张灿在搞什么鬼啊!
只见张灿一笑,
“青水塘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接着他看了看于月儿,再次笑着说,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对上了!
结果张灿这一系列的动作,只是因为要对对子吗?
虽然说你现在这么一搞,这个场景确实是对上了,但是你对就对,你非要演绎一番是什么个道理!
导演会对对子,就牛逼了吗?
青水塘边洗和尚,水浸葫芦,这文雪梅出上联的时候,也没有把和尚扔到水里,真当成葫芦洗了啊!更何况我们这里又不是没有和尚!
张灿不以为然。
有人替觉远大师感到气愤,为什么要把觉远大师比作葫芦,于月儿就是芍药?
嗯。这么一想,大家反而有些明白张灿的意思了。
文雪梅的上联讽刺的是觉远大师,张灿的下联,夸赞的是于月儿。这倒是更工整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