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老爷。”当听到部队番号后,黄包车车夫脸上笑开了一朵花,“不过,这大洋我可不能要,还要谢谢老爷你给说的消息呢?今天,我分文不收。”
“咦?为何,丁大福你可是靠这个养活老娘呢!”西装男子显然和这个黄包车车夫也算是熟识了。
“我家老幺可在第三军当兵呢!送完您到地方,我得赶回去给老娘说这个好消息,免得老娘心中一直念着老幺。”
“哈哈,那敢情好,没想到你丁大福还有个当兵的弟弟,这次,估计还立大功了,到时候嘉奖令下来,我一定登门拜访老夫人。”西装男子笑道。
“可不敢当陈老爷这样说,我一家泥腿子出身,您喊声老夫人,莫把我老娘吓坏了。”丁大福龇着一口大黄牙,有些局促的直摆手。“也不指望什么嘉奖令,只希望老幺平平安安回来,让老娘看上一眼就好。”
“哈哈,你个丁大福啊!你弟弟为国家出力,还打了这样一个大胜仗,我老陈不过一介小商人,如何不能称呼你老娘一声老夫人?你们家老幺叫什么名字,我太原那边还有些熟人,说不定提前得些消息,我到时候好通知你。”或许是晋东大胜的缘故,衣冠楚楚的商人对自己长期租用的算是社会最底层的车夫却是远超平日的客气。
虽然有些惶恐,但因为自家弟弟为胜利之军的缘故将胸脯挺得老高的车夫龇着一口黄牙笑了,“老幺出生的时候是个灾年,怕养不活,就用乡下的规矩起了个名,叫狗剩子。我老娘说了,名贱,好养活。”
“呵呵,这名啊!得改,得改。”商人不仅哑然失笑。
从“北平老百姓日报”报纸上再度开始连载并将之前发表过现在又一并发上来的“柳雪原战地日记”掠过的目光猛然凝固。
半响,才涩然问道:“你们家老幺,有大名吗?”
“老幺比我强,还是读过书的,他老师也和您一样,觉得狗剩子的名字不好听,给取了个大名,叫丁元杰。”
“丁元杰啊!”西装男子的目光停留在柳雪原原本写在数日之前娘子关第一天开战的战地日记上。
“他不叫丁元杰,也不叫狗剩,他名字叫战士。。。。。。日军的炮击,已是第三轮,而我,再未等到他归来。”
一行文字,让西装男子的眼角在微微抽搐。虽饱经世事,但在这一刻,他显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将这个本应该在七天前就知道的消息告诉这个正准备将兄弟好消息告知母亲的车夫。
车外的街道上,不断涌现着挥舞着手中报纸欢呼雀跃的人们,但车夫却和久久不再言语的商人陷入了沉寂。
车夫虽有些奇怪,却努力埋着头将车拉得飞快,他的心早已飞回家中,只想把这个消息告知望眼欲穿的老母亲。
商人,却在痛苦的纠结着。
最终,他还是选择默然离开,带走了报纸的同时,在黄包车的座位上,留下了二十块银洋。虽然不多,却已经是他随身所带的所有了。
这就是胜利。
无数的人在欢呼,但却有一部分人,会哭泣。
胜利,带给所有人的,是希望,是信心。
但,能换取胜利的,从来都只有牺牲。
在上海,近数以十万的中日两军这两月来从未真正停歇过的绞杀在一起。
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可怕的舰炮从未停止过开炮了,一颗颗足有两百公斤重的炮弹仅一发就足以摧毁一栋楼,但还不够,遮天蔽日的机群摇晃着翅膀丢下一颗颗可怕的航弹,将中方的阵地彻底淹没在硝烟和烈火中。
可,当日军土黄色的身影出现的时候,已经看似被彻底摧毁的阵地上,再度冒出深蓝色军服的影子,枪声,和炮声,以及呐喊声,自8月份以来,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停歇过。
在苏州河的北岸,万千上海市民就这样隔着一条河,站在自己的国土上却隶属于欧美诸国的租界里,默默的看着自己的同胞在硝烟中站起,又在硝烟中倒下。
一个团打没了,那就再换一个团;一个师打残了,那就再顶上一个师。
他们英勇的让人心疼,但,他们的英勇却又是那么无力。用血肉之躯和人类无法匹敌的飞机和大炮对抗。
他们曾亲眼看着一个步兵连进驻一栋大楼,却在一瞬间,两颗五百磅重的航弹将大楼摧毁。日军付出的仅是两颗炸弹,但自己的军队却付出了一百多条人命。
能进入租界的,还是幸运儿。而更多的人,没有被许可进入租界,他们只能呆在屋内,祈祷着不要被日寇根本不管不顾那里是军事区那里是平民区狂丢的炸弹给炸死。
不是没有人想逃,但当日军对着满是平民的火车站疯狂的丢下炸弹,一次空袭就炸死上千平民过后,就再也没人敢逃了。
一名不过一岁的婴儿坐在满目疮痍的站台上大声哭泣,父母被炮弹撕裂的身躯就在他数米之外的照片,刺痛的不过是国外人们的眼睛,但对于国人来说,却是深深的绝望。
对于这个曾号称是远东最繁华的都市的人们来说,无论是身在炮火中的还是站在炮火边看着生死的,都是极为煎熬的两个月。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这场噩梦尽快结束。
当这天清晨,他们又从炮声隆隆中醒来,看到的却是满眼书写着大捷的消息。
“晋东大捷!全歼川岸文三郎第20师团,太原保卫战获得重大胜利。”
“晋东大捷!全歼日寇三万余,缴获无算!”
“晋东大捷!委员长通令嘉奖前线官兵!”
什么叫从噩梦中醒来,看见的却是灿烂清晨?这就是。
无论是在租界,还是在满是瓦砾的上海街道上,挤满了人群。人们欢呼着,雀跃着,高声向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传达着来自距离此地数千里中国北方晋东的胜利。
仿佛,来自远方的胜利,可以冲破一切眼前越来越惨烈战场的阴霾。
是的,对于上海的人们来说,这场来自数千里外的胜利,无疑就是一根救命稻草,让他们看到了曙光。既然,国军能在数千里外打赢一场对日寇的战争,那在这里,在聚集了全国精锐之军的战场,也一定能赢。
军人们,亦在欢呼。两月有余的鏖战,几乎是看不到希望的鏖战,让士气低迷到极点。
但今天,长官们让发下来的报纸,却写着在北方,规模同样不小的战场上,大捷!歼灭日军一个师团。这对于淞沪前线的官兵们来说,无疑也是一针强心剂。
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在中国北方能赢,在南方,他们一定也能赢。
中国军民山呼海啸的欢呼声,甚至盖过了远方隆隆的舰炮炮弹的爆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