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最后两块拼图

刘浪终究还是选择像后世的红色部队一样将火箭筒编入班级部队和班级轻机枪一起做为核心火力,哪怕独立团所要面对的日寇也不是什么机械军团,依旧是步兵为主的步兵军团,主打装甲目标的火箭筒面对步兵其实并不算什么神器,在压制步兵冲锋方面,还不如一挺机枪来得更有效。

可是,拥有三发火箭弹的步兵班,至少在面对日军的固定火力点时,有三次攻击并摧毁的机会,而不用像曾经的时空中以血肉之躯扛着炸药包向前冲。用战友的血肉之躯来吸引敌人火力,爆破手隐蔽匍匐前行炸毁敌人碉堡,每次成功都要牺牲数名甚至十几名或者更多战友的生命,这些一直是老爷子数十年来的隐痛,每当提起必眼含泪光,哪怕是当他的眼窝已经干涸。经历长城之战亲眼目睹288、289团士兵全身捆满手榴弹钻日寇坦克亦是心如刀割的刘浪不希望这种事再发生在自己身边。

说到班级另一个最重要的压制火力班级轻机枪,独立团这两年的训练还一直拿捷克zb-26来顶数,这也一直是刘浪的一块心病,他倒是有心让叶教授挂帅领衔研发五六家族的五六轻机枪,但独立团最大杀手锏暴风火箭炮的研发牵扯了整个科研团队的太多精力。

火箭炮可是个系统工程,苏小妹项目组只是负责其中的一大块研发,比如火箭弹的推进和射击精度等,但战斗部的引信以及各类弹头炸药都是由熊真负责,叶教授则率领剩余的学生研发五六半自动步枪和黑星手枪,虽然这种基本仿制的枪械已经列装了部队,但在训练中,因为钢材的硬度和韧度均达不到这种本应该出现在十年后枪械的要求出现了不少故障。

关于这一点,刘浪没办法去苛责,因为独立团要求迫切,所有枪支从设计到定型也不过两年,甚至没有时间去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去实弹测试。还好,青龙机械厂的生产能力在进口了第三帝国的精密机床后大幅度提升,三个月时间,生产四千杆半自动步枪没有问题。

所以刘浪干脆就让独立团和安防团两团在实弹训练中来检验枪支,发现问题就交由叶教授的科研团队处理,等到36年下半年,已经使用超过一年多的半自动步枪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也差不多都找出来了,科研团队将重新改进设计,而华美兵工厂从美国进口的质量更好的钢材也可以到位,那个时候,再重新全部换装。

所有设计有缺陷的枪支将会被封存到基地仓库,只有在基地遭遇紧急情况时才会被重新启用这批武器。

也就是说,刘浪用实弹训练代替了更花费时间的枪支定型前的各项检测,节约了时间,就是多花了点钱。疯狂的用盗版自未来时空的磺胺药从欧美各国吸取财富的刘团座,现在有钱。

但显然,让科研团队再去研发五六轻机枪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别看距离全面战争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但等他们研发再检验再生产再列装,时间已经不够了。就算时间足够,没有经历过大量和大规模实弹射击的轻机枪刘浪可不敢就这么贸贸然的交给自己的士兵们,万一在战场上出现故障,那丢的可是士兵的命。

他的兵,可以死在冲锋的路上,也可以死在背水一战的战壕中,唯独不能因为自己的武器故障而死于敌人的枪弹中。

除了轻机枪自然还有冲锋枪,那同样是遏制日寇的重要武器。曾经时空中国军和红色部队已经用事实证明过,在近距离的交火中,牛逼哄哄的三八大盖遇上冲锋枪就是一个渣,往往会被打哭。

所以,刘浪必须要尽快完成独立团步兵最后的两块火力拼图。

只要刘浪把范大少购买的锥形火药专利用于火箭弹的战斗部,并像曾经时空中的美国人一样将51口径变成60口径增大火箭弹的火药量,这款看似鸡肋的火箭筒就立刻会变成二战大部分国家主战坦克的噩梦。

锥形火药爆炸产生的著名门罗效应,可以轻易的撕开60毫米的坦克装甲。

不过,刘浪就算知道,也不会立刻就将火箭筒的火箭弹做成高能炸药弹头,因为,中国战场不是欧洲战场,中国战场上别说没有60毫米坦克装甲,就是30毫米,也不多见。

小鬼子日后横行中华大地的94式超轻型坦克和八九式中型坦克的装甲对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国军和红色部队来说是个装甲巨兽,但在欧洲列强的眼中不过是个装着机枪的装甲车罢了。不说被未来共和国国人戏称为“小豆丁”的94式坦克的装甲最薄弱钢板仅为6毫米,就是机关炮都能将其打出翔,所谓的中型坦克的装甲厚度也不过为6到17毫米。

日军大本营那帮“扣腚眼吮汁儿”的老头儿们已经吝啬到家了,根本舍不得将钢板加在他们陆军的主战坦克上。

这当然也和当时中方的孱弱有很大关系,如果他们的坦克来一辆被打爆一辆而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无忌,你瞅瞅,他们不学着欧洲列强将坦克装甲加到50毫米以上才是怪事。

别看钱伟设计的火箭筒威力并不算很大,从美国高薪聘请的设计师斯金奈上尉也负气离开,但在200米的射程,打爆一辆小豆丁还是没有问题的。就算是八九式中型坦克,抵近到150米的射程,命中它脆弱的侧翼和尾部装甲,一样能轻松将其打爆。

也就是说,这款火箭筒或许可能在即将开始的欧洲战场上是个渣,但对于中国战场,足够了。等到范大少在未来将购买的锥形火药专利拿回国,别说小鬼子的小豆丁成渣,就是小鬼子建的那些碉堡,也不能成为保护他们的乌龟壳了。

不过这一次刘浪并没有急着定型火箭筒,对钱伟的要求是就在这个基础上,将美国上尉喜欢的51口径变成60口径,增加火箭弹战斗部炸药重量的同时努力将射程变得更远。

哪怕只是多增加十米,就能有效的减少士兵伤亡。几位步兵少校的想法没错,150米的有效射程,实在是太近了。

与此同时,刘浪还提出了多种弹头概念。火箭筒如果仅仅只是作为破坚单兵武器对于独立团来说实在是太浪费了。就像曾经的时空中大量装备红色部队的40火一样,不仅是做为反坦克武器,还可以做为近距离支援火炮。

也就是说,在前线失去炮兵支援的时候,单兵火箭筒完全可以当一门直瞄型火炮来使用。为此,刘浪把钱伟和负责枪弹类研发的熊真拉到团部进行学术“启发”了一整天。再说白一点儿,就是拿未来的创意对这二位进行填鸭,反正刘浪只负责山寨创意,能不能做出来还得看这几位是不是足够天才。

这一天对两位科技精英来说无疑是大开眼界的一天,同时也是对战争科技类狂人刘团座重新认识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