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生与死都是责任

“一个民族伟大战士的标志是他愿意为国家和民族英勇地死去,一个民族守护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国家和民族而卑贱地活着。”

无论是战死还是活着,都要看他们能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留下过什么。二货男的眼睛在看到刘团座给他的教诲那一刻逐渐的亮了起来。

当然了,对于二货男该背负的责任,刘浪从不会因为他英勇的战斗而手软。一纸军令,二货男荣获二等军功的同时,已经转正的少尉军衔也被取消,成为了一名上等兵。一等兵曾经水虽然事后救援得力同时击杀日寇数十名并一枪毙杀日寇骑兵少佐一名,但做为特种兵二人组的组长,他亦负有指挥失误的责任,军功记录在案,但军衔不予提升,继续当他的小兵。

对于这道来自三千里之外的军令,二名小兵,皆心悦诚服并未有任何异议。相反,两人还有一种轻松感。他们两人,无人愿意踏着战友的鲜血去领取军功。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俗语,还不适用于两个没想过当将军的小兵。

不过,对于在这次战斗中战死的八十九名骑兵,刘浪不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哀悼,同时还以川军的名义向距离青龙山并不远的老阎同志的兵工厂购买了三十门60毫米迫击炮和一千发炮弹以及三十挺仿捷克造轻机枪十挺马克沁重机枪托华商集团转运至青龙山。

透过这次和日寇骑兵作战,刘浪深切的感觉到邓文部骑兵重武器的不足,如果他们携带足够的迫击炮和机枪以及足够的弹药,完全可以在撤退的途中利用有利地形来一场阻击战,用火炮和子弹逐步消耗追击敌军的有生力量。

就像曾经蒙古轻骑所使用过的“放风筝”战术一样,不用疯狂的冲锋对砍,就吊在外围射箭,你来追我就跑,用远距离攻击武器射击。就是利用这种简单的战术,可怕的蒙古骑兵曾经一口气打到了欧洲多瑙河。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邓文骑兵旅无论在火力上还是在战马的持久力上胜过日寇骑兵。

蒙古马在冲刺能力上虽然不如日寇骑兵装备的东洋马,但持久力却是胜过不少,骑兵的战斗力自然是更不用说了,在黑土地上转战千里数年,那都是极为精锐的骑兵,那刘浪就用更多的轻武器来装备邓文骑兵旅。

用小口径迫击炮来对付日军装备的掷弹筒,用更多的重机枪和轻机枪和日寇的92式重机枪以及垃圾歪把子机枪对射。

果然,大量装备机枪以及迫击炮的邓文骑兵旅在35年和36两年,在和日寇骑兵联队的十数场厮杀中,相同兵力下完全大占上风。在都没有重炮支援的骑兵战中,日军骑兵携带的掷弹筒在更大口径迫击炮的攻击下差点儿没被打成翔。

而这种糟糕的情况迫使关东军司令部向大本营求助调了一大批迫击炮装备自家骑兵联队这才稍有好转。

但那时拥有刘浪支持的邓文骑兵旅已经不光是只有迫击炮了。

骑兵第一连全体60人都被安葬在青龙山半山腰的一处空地上。

那里,面向着北方,不仅是能看到他们为之战斗为之牺牲的热河省,还能看向家乡。骑兵旅希望兄弟们能在这里看着自己替他们杀小鬼子。

骑兵第一连的番号也被邓文命令先行撤下,不是要撤销番号,而是,邓文在第一连的墓前发誓,当那天消灭日寇第3骑兵联队,骑兵旅那天就重建骑兵第一连。

而之所以合葬,那是二货男亲自向邓文要求的,他描述的战斗细节让骑兵旅诸多长官无不泪流满面。

冲锋,冲锋,再冲锋。由六十人变成三十人,再由三十人变三人,最终,全员战死。骑兵第一连60人,没一人当孬种,全部死在向日寇的冲锋中。

他们,战死于同一处战场,战死于同一种壮烈,死后,也应当肩并着肩头挨着头像他们曾经彼此依靠着彼此向日寇庞大的骑兵群发起犹如扑火的飞蛾一样的冲锋一般,互相依偎,相互守望。

邓文同意了二货男的请求,并和他一起亲挖墓洞,两个自责犹深的男人,花了足足一天的时间,才挖好了能容纳60人躯体的墓洞。

青石墓碑,上面刻着青龙山义勇军骑兵第一连全体英烈之墓一行大字,墓碑后亦刻着自连长以下所有人的名字:周老大,马老幺,王大海。。。。。。

而二货男,很固执的将自己的名字刁叶刻在最后。用他的话说,他虽然不是骑兵第一连的骑兵,但他们亦是他同生共死的战友,做为此战唯一的幸存者,无论以后他在何处战死沙场,这座墓就是他最后的归宿。这里是青龙山,生于此而葬于此,也是他平生之夙愿。

在场的所有人恐怕都不会知道,这座义勇军之墓,在数十年后被北方人们取名为“冲锋墓”,成为青龙山红色爱国旅游最重要的一个旅游景点。所有来此的人们都会听到一段苍老声音微微喘息着介绍关于“冲锋墓”的由来和他们曾在数十年前中国北方冰冷的风雪中发生过的战斗故事的录音。

而那位录下他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那段从未停止过的向死亡冲锋故事的老人,在录下那段他花费了两天才录成的音频十日之后,也与世长辞,葬在这座墓中。

那一天,这座墓前带着金星肩章肃然敬礼的军人们,绝不会比葬在这座“冲锋墓”中的中国军人人数要少。

在这个时代,在人活之时就将名字刻上墓碑实是大不吉利之事,可见二货男态度无比坚决,邓文也只能同意了。

曾经水也只能默然叹息,他太了解自己这位老大的性情了,虽然最后近乎全歼了那股设伏的日军,但雕爷内心的自责从未淡去半点儿,甚至还心有死志。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这个救兵的突然出现,生怕他和日寇拼命连累到兄弟,他恐怕不会选择逃跑而会一直同日寇拼杀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