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考虑问题都有自己的角度,而且也都是正确的。高先达认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早一点抢入清州城,攻城的难度便低了几分。而冈部元信则认为如果士兵吃不饱的话,会没有士气攻城。
所以他们最后达成的协议满足了既要快,又要够吃。他们倒是完全没有考虑城内粮食消耗的问题。
那时候储存粮食储存的都是稻子,而煮的时候却要煮大米。用大锅煮饭倒是没什么难的,但是舂米的过程却很复杂,不用专门的工具,根本就做不好。
但是高先达催的急,士兵们只能全员出动,用土办法舂米。
但是工具不齐,手艺也不过关,所以出米率很低,很多好大米都在舂米的过程中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大量的碎米和米糠随着稻壳一起被白白扔掉了。
为他们这一千多人准备出十天的伙食,不亚于给普通的一千多人准备二十天的伙食。
好在速度确实是比较快,让高先达顺利地攻下了清州城。
高先达那时也不用考虑存粮的问题。当时鸣海城里只有200人的守军,剩下的粮食也足够他们吃上几个月的了。
但是这下城中又多了一千织田信长的部队。织田信长的部队在连日的战争当中,已经将资源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鸣海城中的粮食一下子就不够吃了。所以织田信长只得派士兵到城外来收粮。
他们的收粮队被高先达截住,对城中织田信长的士气也是个极大的打击。
趁此机会,高先达让松平元康组织手下的三河部队向城中发动了几波进攻。
松平元康倒是听话,真的身先士卒地进行冲锋。但是这支部队与其说是攻城队,不如说是要人保护小分队。
所有的三河士兵也不攻城,都围在了松平元康的周围,生怕他有什么闪失。
高先达也是粗通兵法的明眼人,能看出来这些三河士兵虽然表面上喊得起劲,但是却并不往前冲,总是躲在敌人的弓箭范围外。松平元康主要的想法看来还是如何地保存实力。
织田信长的军队从城上射了几轮箭下来,他们就退缩了回来,这种攻城方法还不如大家一起用嘴吹,将城墙吹倒来得靠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