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将相之争

法家高徒 竖子不可教 1193 字 10个月前

士卒在军气军阵的加持下,力量变得更加的强大,就连速度也陡然提升不少。

彩!

彩!

彩!

刚才有些低迷的士气瞬间回升。就连那几个心头不舒服,全身无力的儒生也好似恢复了活力一般,脸上露出一丝兴奋的潮红。

他们好似疯癫一般伸出自己的手指。

他们的动作虽然没有甲士那般整齐划一,但是此起彼伏,也有不小的动静。

司徒刑得到他们的支持,心中的底气顿时强了不少。

这也是大乾特殊的国情造成的。

儒家和兵家,一个主内政,一个主战争。

是朝廷的两根擎天玉柱,但是两个宗门关系并不如表面上那么融洽。

文武之争由来已久。

儒家看不起武将的鄙夷,武将认为文人太过虚伪。

将相绝大数不和。

这也是王者的权衡之道,刻意为之。

毕竟将相手中权力实在太大,一个掌管国内的内政,一个掌管国家的军队。

如果两人联手,就算人王也只能被架空或者是推翻。

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先秦时代,孔圣所在的鲁国,就曾经有三桓之祸。

哀公即位后,想要伐灭三桓,结果反被三桓逐赶,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后,三桓立公子宁,是为悼公。悼公时期,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当然,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先秦时代,就曾经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将相和。

就连司马公的《史记》中都有记载。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但是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