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福手哆嗦了半天,一把将桌子上乱七八糟的饭菜酒壶扫开,小心翼翼把竹纸放在石桌上,这才松了口气。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好诗,好诗!”
许大福一连念叨了好几遍,又忍不住赞叹,“字也好!”
两兄弟长叹一声,接着翻阅,这些竹纸上的内容杂乱,或一幅画,或两行字,零零散散,却是让二人都看得入迷。
南安城文风不盛,时常被讽刺是不毛之地。
别说女人,就是男人但凡能读书,能写出一笔不坏的字,便可投到南安郡王门下做个清客师爷一类。
像许家这样的商户人家,祖孙三代里就没出过有学问的,要是能读得进书去,哪里还会行商?
士农工商,当了商人便是再有钱,那一样是任凭人家揉圆捏扁,毫无办法。
虽然自己的确没学问,但那不代表他们不会欣赏,许大福的妻子就是读书人家出来的,可见他多推崇读书人,自己也没少搜集市面上的书本附庸风雅,装点门面。
何况有些东西,便是街上寻常老翁看了,也能看得出好坏。
此时此刻,摆在他们眼前,被人混不当回事,随手丢弃的东西,全都是稍作装裱,直接拿去送礼,半分都不显失色的珍品。
许大福啧啧称奇:“这到底是从哪蹦出来的能人?”
许二福登时失笑:“管那么多作甚,一个女人罢了,难道还怕她是强盗土匪?”
他蜷缩着腿,脚有一下没一下地摩擦青石板的地面。
虽说名字土气,许二福其人却是生得不错,尤其是一双眼,略略上挑,总带着三分邪气,按照已故老爷子的说法,便是天生风流种。
“既然成了亲家,豆腐钱结算时加一倍,让人把他老人家那铺子买下来,地契房契都送去。”
许大老爷跟着点头:“应该的。”
又想起当时方氏拿金钗剖马腹,还硬挡海寇的刀,神色扭曲了下,“我回头跟你嫂子说一声,多给弟妹置办几套头面首饰,她来时没带多少嫁妆,如今银钱上恐怕也不凑手,提前支应月钱也无妨。”
许家。
大奶奶窦丽,二奶奶王莺莺,三奶奶郭美玉,一人裹着张毯子,坐在正院大堂里,守着火炉瑟瑟发抖,还有些心神不宁。
郭美玉右手臂吊着,今天从车上摔下来,也是真伤筋动骨。
许家一共有六个儿子,老四,老五如今在跑商,暂未归家。
至于老六,就不要提了,整个许家,就出了这么一个纨绔,一年到头是鲜少回家。
外面乱纷纷。
因为不知道海寇的具体情况,家丁们需紧守门户,前院里护卫个个都刀枪出鞘,后院不少健仆手里也拎着棍棒。
婆子和丫鬟们神色凄惶,一窝蜂似的挤在门内的角落里,却是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一直到许大福派来报信的下人带话回来,气氛才松缓些许。
大奶奶登时有了精气神,坐直了身子,吩咐身边的丫鬟素绢和喜梅:“去吩咐厨下熬两锅姜汤,给外头守门的弟兄送过去,你们自己也喝些。”
二奶奶也道:“天寒地冻的,冻着了确实不得了,快去,琴瑟,你也去帮忙。”
许家二奶奶惯常喜欢和大奶奶别苗头,到也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只不过大奶奶出身书香门第,识文断字,二奶奶却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鲁人,自然说不到一处。
妯娌两个一家过日子,经常牙齿碰到舌头,有些小纷争。
不过有许家老太太在上面压着,大老爷和二老爷关系也亲近,也闹不出什么大事。
说了几句闲话,大奶奶隐晦地看了自家妯娌们一眼,小声道:“咱们那个六弟妹,究竟是什么来历?”
二奶奶王莺莺嘴角抽了抽,蹙眉:“城西豆腐坊,方老头的女儿,方老头一直给咱们家送豆腐,祖祖辈辈都住南安城,身世清白,按理说……”
按理说豆腐坊养出来的女儿,再怎么样也不能切个海寇如切瓜似的。
“方氏身子骨不好,聘来后就病了,喝了好几日药,大夫说只能将养,连那档子事也不能做。”
三奶奶郭美玉一扬眉,小声嘀咕:“那岂不是抬了个花瓶进门?有什么用!”
王莺莺面不改色,轻声道:“总归是给老六正正经经聘回来的,还挺可人疼,身子骨不好,慢慢调养就是,总有好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