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明带着飞虎军,小心翼翼的向下移动,15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了鹰嘴关附近。
经过仔细观察,黄海明发现,吐蕃人大部分驻扎在山谷的另一侧,山谷之间用一道绳索桥相连。
绳索桥就是用十几根粗大的绳子连接两端,在上面铺上木板,两侧用绳索拉上护栏,构成简易的桥梁。
山谷的这一侧,有几间房屋,旁边还支着十几顶帐篷,这些帐篷里应该是临时来的援军。
黄海明判断了一下形势,在山谷的这一侧,按照一顶帐篷十个人计算,大约有160人,加上房间里的,算他50人,这一侧大概有200名吐蕃守军。
问题的关键在于,战斗打响以后,山谷对面的吐蕃人一旦切断了绳索桥,唐军对他们就再也无可奈何。
对面的吐蕃人,仍然能够牢牢地控制住鹰嘴关,大军仍然无法通行。
黄海明决定亲自率领30名队员,迅速冲过绳索桥,占领对面的桥头,在桥的这一侧,留下20名队员防守,防止吐蕃人破坏绳索桥。
黄海明决定等第一团地突击队上来,立即展开行动。
黄海明派人通知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他带着飞虎军的队员们,朝着绳索桥快速移动。
就在这时,吐蕃人发现了他们,大声喊叫了起来。
黄海明带着飞虎军的队员们,直接穿过吐蕃人的帐篷,不顾一切的扑向绳索桥。
听到了报警的声音,吐蕃人骚乱起来,他们胡乱穿上衣服,就钻出了帐篷。
飞虎军的队员们,穿过这一大片帐篷,遇见吐蕃人,顺手就是一刀,他们脚下绝不停留,迅速冲到了绳索桥边。
这时,绳索桥的对面,已经出现了大群的吐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