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孙祭酒看卢初明相当的顺眼。
在他生日之前,秦幼珍就已经带着卢初明上过孙家的门了,那一回是为了把孙大人交托的礼物送过去,也是为了与孙祭酒夫妻先认识认识。秦幼珍还顺势见到了孙姑娘,对人家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更加积极地想要促成这门亲事。
卢初明也在寿宴之前,上门去向孙祭酒请教过一回功课了,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学问深浅与好学勤奋表现给人家看。
再到寿宴当日,卢初明在所有宾客面前,表现得十分出色,明里暗里将有可能成为竞争对手的青年才俊们都比了下去。孙祭酒哪里还会有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孙祭酒年轻的时候,因为专心研究学问,对家人有些忽略了,夫人要照顾小儿子,身体又不大好,长女几乎就是由兄嫂带长大的。所以,对于孙姑娘的婚事,孙大人看好的人选,孙祭酒也挑不出什么错,基本上这亲事就算是定下了。卢初明又去见过孙家老太爷,老人家对他的印象也很不错,孙祭酒便示意夫人,与秦幼珍正式开始说亲的程序。
因为这件事,秦幼珍连着好几日,心情都极好。在承恩侯府那边,她可能还要收敛着些,毕竟亲事还没正式定下呢。但在永嘉侯府,她还有什么可防备的呢?牛氏问起这事儿,又似乎早就猜到了什么,她便没有再隐瞒,直接承认了自己确实在与孙家议亲。她离开长芦的时候,卢普就跟她有言在先,要尽量把这门亲事说定下来,至少要换了庚帖,交了信物,方能离京。如今事情进行得顺利,她心里是满意得不行。
秦幼珍高高兴兴地对牛氏说:“三婶娘可见过孙家姑娘了?我给您说句心里话,哪怕这姑娘不是孙家女,光是凭那份品格,我见了就喜欢得不行,定要娶来做媳妇不可!”
牛氏也替她高兴,只是不忘提醒她一句:“你伯娘那边知道了怎么办?她这会子病还没好呢。”
秦幼珍顿时蔫了下来。
天才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秦含真眨了眨眼:“咦?你们没发现吗?虽然大姑妈和卢家两位表兄弟没有明说,但我觉得线索很明显了。”
牛氏嗔道:“哪儿明显了呀?虽说你姑妈和两个表兄弟上京后来过家里两三回了,但也就是跟我说过一会儿话罢了。你姑妈在我这儿聊的都是家常琐事,肯而初明初亮两兄弟几乎都在外书房跟你祖父在一块儿,我能知道他们说过什么呀?但我记得你姑妈没提过正在给儿子说亲,你祖父也没跟我提起,初明有提过这种事儿呀?!”
秦含真笑道:“那应该是没有的,不过有很多线索表明,卢家就是在忙活这件事。”
秦幼珍提前带长子卢初明回京,连许氏那边的压力都顾不上了,那肯定是有什么必须到京城来的理由。许氏生病的消息,秦幼珍还是进京后才听说的。她提前派两个儿子到许氏跟前请安,自己却不先露面,估计就是让儿子们先行试探呢。
她拿要替直隶布政使孙大人捎生辰礼物给弟弟为由,解释他们母子提前上京的原因,许氏是信了,但在秦含真看来,这理由未免太过牵强。孙大人既是高官,又是世家出身,还跟王府有亲,他要给弟弟送生日礼物,还用得着托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随便打发几个下人,就能办好了,速度肯定比卢家母子代劳更快一些。既然秦幼珍提过,要带着儿子亲自上门去贺寿加送礼,那么孙大人的这份嘱托,看起来更象是一份介绍信,介绍秦幼珍与卢初明母子给弟弟认识。
然而,秦幼珍是妇人,卢初明虽是青年才俊,但已经有举人功名,也没打算进国子监读书——卢普还差一级才能争取到一个荫监名额的福利,而这个福利多半是要留给小儿子卢初亮享用的——他们有什么需要认识孙大人的弟弟呢?若仅仅是为了请教功课,秦柏与寿山伯都是上好的请教对象,卢初明不一定非要求到国子监祭酒头上。
而即使真需要求到后者头上,也犯不着从直隶布政使孙大人处求一份介绍信。因为秦柏很早以前就说过,这位孙祭酒的恩师,乃是他少年时代的好友之一,对方如今也还在人世,就住在京里,秦柏几乎每个月都有与对方会面的时候。由秦柏做这个介绍人,比求孙大人要方便多了,秦柏只需要在赴友人聚会的时候,把几个晚辈带在身边就可以了。这是常有的事儿。他的所有朋友都乐意指点其他朋友带来的晚辈。秦柏与这几个老朋友,已经形成了一个低调却颇有名声的文人圈子,是京中极受赞誉的士林雅集。
秦柏得知卢初明要拜访这位孙祭酒之后,就给了他一张自己的名帖,让他拿着去敲孙家的门,绝对不会被拒之门外,甚至还愿意带他去认识另外几位同样有学问的大家。因为在秦柏看来,这位孙祭酒学问虽好,但主修的是《论语》,卢初明当初给自己选的却是主修《尚书》,方向不大匹配,即使可以指点,终究不如专修《尚书》的名师教得好。但卢初明却是婉拒了,他是明明白白要去拜访孙祭酒的,不是为了求教功课。认识其他老师的事儿,可以等到他见过孙祭酒后,看后者的意思如何,再做决定。
秦柏当时还有些讷闷,曾经在孙女儿秦含真面前嘀咕过:“难不为是为了孙祭酒的兄长与卢姑爷的私交么?否则怎么会象是认定了这位老师似的?”
秦含真当时就猜出了几分。事实上,她与休宁王妃也算是熟人了,知道对方娘家是书香名门,有个侄儿做了国子监祭酒,恩师还是她祖父的老朋友。而这位孙祭酒,是有女儿的,眼下正值二八妙龄。
前几个月京中名门闺秀忙着给自己找婆家时,休宁王妃就曾吐嘈过自己娘家的几个侄媳妇们,说她们也开始无事忙了。皇家分明没有选高官女为东宫妃嫔的意愿,侄媳妇们却打算草草地发嫁侄孙女儿们,实在太过糟蹋人。为此,休宁王妃看不过眼了,特地从宗室里挑了两个品行正派又比较有出息的晚辈,牵线搭桥,把两个侄孙女儿嫁了过去。只剩下一位父亲是国子监祭酒的姑娘,因为父辈比较有见识,不慌不忙,尚待字闺中。如今跟卢初明的说法一对,不就对上了?
秦幼珍在许氏面前说起直隶布政使孙大人有二子一女,女儿只有七岁,可没提人家有没有侄女儿呀!在这个年代,亲侄女跟亲闺女的差别,其实也不算大了。如果孙大人瞧着卢初明顺眼,打算介绍给兄弟做女婿候选,让他上京给兄弟贺寿,不就是合情合理的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