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就此匆匆了结。皇帝大发慈悲,下旨册封了山阳王独子为山阳郡王长子,命其三年孝满之后,入宗学读书,等到年满十六岁,再继承亡父的郡王爵位。这是原级继承,不必降等,真真是皇恩浩荡。
山阳王妃再没想到能有这样的好事,连哭都顾不得了,当即便向太后与皇帝磕了头,再三谢过他们的恩典。太后又教导了她几句,命她好生带着儿女过日子,将儿子养大成人,不要把孩子养成花天酒地的纨绔,走上亡父的老路。
山阳王妃哪里还敢纵容儿子?她心里早就下定了决心,就算儿子长大了,也绝不许他喝一杯酒!
只是惊喜感激之余,她看向蜀王世子的目光中仍旧透着不忿。她已经认定了,不管蜀王世子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就是害死她丈夫的罪魁祸首!酒楼是他定的,雅间是他介绍的,酒菜是他请的。但凡他带着山阳王去了另一间酒楼,挑一间不临水的雅间,又或是没有一直劝山阳王喝酒,她就不会遭受丧夫之痛,她的儿子也不会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亲。既然是他害的,这个仇,她母子俩早晚有一日会报的!
蜀王世子木着脸送走了山阳王妃母子,感受到宗室长辈与宗人府官员们投注到他身上的怀疑目光,心里一片冰冷。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罪人。明明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杀了山阳王,他们却任由这种怀疑四处蔓延,真是毫不负责!他们没有当面指着他的鼻子责骂,但后果却比当面指着他的鼻子骂还要严重。
如果这是当面的指责,他还能为自己辩解,可以巧舌如簧地宣称自己的无辜,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说服别人。
但没有人当面指责他什么,甚至还有宗室长辈拍他的肩,让他不要跟山阳王妃计较,都是意外,谁都不想的……可谁都清楚,这话没几个人相信。他们心里已经认定了他的罪,他却连为自己辩解的余地都没有。
事情到底是怎么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蜀王世子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局面。
他觉得自己安排得很高明。虽然时间匆忙了些,没有用上更稳妥一些的计划来安排山阳王的死,但他也是没办法。山阳王既然已经对他起了疑心,那么他就不能给山阳王回家去向其他人转述疑心的机会!让山阳王因为醉酒,失足落水而死,足够有说服力了。当时又有城卫的人在场,足能证明山阳王并非被人所害,而是意外死亡,甚至有些自己找死的意味。
至于他当时是如何躲在别人看不见的窗台底下,趁着山阳王神智不清的时节,抬起对方的腿将对方往窗外推,推完后又迅速匍匐后退到酒桌的位置,再站起身来假装自己晚了一步赶到窗边,未能将人救下——反正没有人看见,那自然永远都会是个秘密了。
蜀王世子自认为已经做得很周到了,连叫个小唱进来,都是为了见证山阳王对自己的际遇有多少怨言,证明他们叔侄俩关系十分好,他不可能对自己的堂叔下手。山阳王妃本来非常信任他,轻而易举地就被他挑拨得记恨起某些人。他甚至觉得自己还可以借着山阳王摔下来之前,那两句在他有心引导下嚷嚷出去的话,往楚正方身上泼一盆污水,给太子妃唐氏也带来一点儿麻烦。到时候让他妻子蜀王世子妃进宫安慰开解太子妃,太子妃必定会更加亲近信任她。
然而蜀王世子觉得自己计划得再周全,也敌不过皇帝一声令下,召集了相关人士来了一场当庭审讯。大家都当面叙述自己知道的情况,无论是谁撒谎,都很容易被其他人发现。皇帝与太子一方似乎表现得十分公正,太后还摆出要为山阳王妃做主的架势,以至于蜀王世子自己也没办法再颠倒黑白,继续忽悠山阳王妃了。若不是他先前说话时,就有些模棱两可,现在还能勉强解释过去,兴许山阳王妃这时候已经发现他的话不对头了吧?
但就算是这样,蜀王世子的烦恼也没少到哪里去。因为他发现,在不知不觉间,在场的人似乎都开始注意到他在山阳王之死中扮演的角色有问题了。
山阳王心情不好?这事儿只有蜀王世子知道,也是他说出来的。虽然酒楼的小唱证实了山阳王确实曾经借酒浇愁,但那都是积年怨气了,并不是今天发生的。
山阳王自己要求去喝酒的?这事儿只有蜀王世子知道,也是他说出来的。而他们下决定的时候,人是在马车里,随从们都没有听见。但他们会选择什刹海边上的酒楼,乃是因为蜀王世子是这里的常客,天气暖和时就常来。可如今天气还冷着呢,正常情况下,谁跑海子边上吃西北风去?内城有的是暖和的小酒馆!倘若当时他们选择了别处,就算山阳王喝醉了酒在那里发酒疯,也不可能会一头栽进冰冷的海子里冻死。
山阳王自己选择了楼上临水的雅间?这事儿是蜀王世子说的。只是据酒楼的伙计招供,山阳王当时对雅间的位置没什么要求,是蜀王世子主动说起自己喜欢在楼上坐着,对着大窗户,看外头什刹海的风景,会觉得心胸开阔,再郁闷的心情也会好起来。山阳王听了他这话后,才坚持要选楼上的雅间,还特地要求要有大窗户,能看见海子。也就是说,蜀王世子在这个问题上有些避重就轻了,山阳王之死,他绝对不是没有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