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问答》曰:“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天地乖气,忽有非常为怪,神灵不正为邪,人心癫迷为魔,偏向异端为外道。”又曰:“妖则去其人。“其意在于妖是由人造或者人化成的,而是我们说畜生植物是成精,而怪指的是异物。”

在华夏古代典籍的定义中,植物、动物生了灵就是成“精”,物品生了灵就是成“怪”,所谓的付丧神,在纪晓岚眼中,都是“怪”。

【日本鬼神文化中有大量的付丧神也与时代背景有关系。日本因为地理环境,比较依赖海外贸易,海外运来大量外来物品,抢占了日本国内的市场。老一辈的日本人因为物资匮乏非常爱惜物品,因此借着付丧神的概念来提醒年轻人爱惜物品,这也形成了日本的“惜物”文化。】

赵光义对日本人的这种作法非常欣赏:“名义上是写鬼,实际上都是写人。哪怕是鬼怪故事,本身也应该起到教化作用。”

就像他让人修《太平广记》,也收录了大量的神仙志怪故事,但并不是因为自己喜好,是为了教化之功。

比起枯燥的教学故事,神仙志怪的教化故事听起来有意思多了,所谓寓教于乐,不正是如此?

赵光义摇头晃脑,欣赏着面前刚刚成型的《太平广记》非常得意。

天幕肯定要夸他,这本书集宋和宋以前的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于大成,若不是这本书,多少故事都失传了。

【日本的鬼怪文化不止是受到大唐影响,还有唐时以前的,比如汉朝。】

【“怪哉”是华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虫,最初在汉朝的《东方朔传》有记录。】

【宋朝《太平广记》汇总了许多古代典籍,其中就包括《东方朔传》。文中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是怨气所化,入酒可溶。”这也就是华夏“怪哉”最早的记录。传到日本后,鸟山石燕在《今昔百鬼拾遗》中仿照“怪哉”创造了“否哉”。】

“怨气所化,入酒可溶?”刘彻阴森森看着东方朔:“朕幸甘泉宫时有见到这怪哉虫子?既然你说有,那就给朕找来看看。”

东方朔:“……”

这让他去哪里找,就算真找到了,也不敢真下酒服用啊。

【在世界许多国家有迹可循的妖怪,最出名的要数飞头蛮。】

【关于飞头蛮的传说,最早源于晋代《搜神记》卷十二:“秦时,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其种人部有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

【除《搜神记》外,华夏许多古籍中都有关于落头氏的记载,描述也大致相近。主要是说落头氏一族在南方,他们头颅能离开身体飞行,通常在晚上活动然后在破晓时头颅才回归身体。】

【比如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记载,“南方有落头虫,其头能飞。其种人常有所祭祀号曰虫落,故因取名焉。其飞因晚便去,以耳为翼,将晓还,复着体,吴时往往得此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