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明朝有了更多的医学入门书籍,而且出现了很多“捷径”“指南”的书籍。】
【这里说个题外话,许多小说喜欢写现代人去古代卖题海战术的考卷或者考试指南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明清时期人口暴增,科举考试成为唯一跨越阶级的路线,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捷径”。有各种题海战术,各种考试学习指南,还有各种作弊手段,那叫一个种类繁多。】
【比如医学,自明朝中期以后,有各种医学入门书籍出现,这一类书籍通俗易懂,对初学医者更易于入门。】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民间医学书籍,都是当时的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医学入门书籍。
比如刘纯《医经小学》、徐春甫《医学捷径》、翟良《医学启蒙汇编》、高铭《医学指南》、撷秀园主人《医林初基》、李梴《医学入门》等。
其中,李梴的《医学入门》在明朝至少重印了5次,在清朝至少重刻了13次,是医学入门的模板;
清朝同样有不少这种入门书籍,比如程国彭的《医学心悟》在清朝重刻了26次,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首次出版后就有29种刊本,在后世各种流行。
刘彻酸溜溜:“造纸术是我大汉改良的,怎么我大汉没有这么多医书?”
赵匡胤也酸溜溜:“印刷术是我大宋改进的,怎么我宋朝没有这么多医书?”他宋朝的医学明明也很发达,书籍产业也发达,怎么就没有后世这么多被天幕点名的医书?文人和医者都干什么去了?
别的朝代天幕只点几个名医几本医书,到了明朝是批量批发,让不少朝代的皇帝都酸了。
同时,也让有条件的朝代的文人、医者和出版商开始卷起来。
以前没有,以后一定有!
他们朝代也是不缺人才的!
【在古代,私学教育通常是家传或者师承,私人开设医学教育主要是以书院的形式,比如元朝的历山书院。】
【但是历山书院实际上是以教授儒学为主,只是聘请了医师来教授儒生医学。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华夏古代的第一个书院式医学教育机构——侣山堂。】
明朝末年,杭州卢之颐首创中医教育“讲学”。
卢之颐就是医学世家,历时18年编成《本草乘雅半幅》一书,后又编有《摩索金匮》、《伤寒金镶钞》、《学古诊则》、《接定论疏》等书。其父卢复同样是一代名医。
卢之颐以所撰著作为讲义,开讲医学,听讲者颇多,当时的不少名医,如张志聪、陈胤倩、张天生等都听过他的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