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期间,华夏军队一直面临着装备较差、数量不足的困难,尤其是武器极为匮乏,如果与日军在平原地区拉开架势正面交锋,将处于极大劣势。】

【但是另一方面,华夏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作风顽强,战术灵活,运用本土的地形优势发展出了一系列以及之长克敌之短的战术——游击战。】

嬴政有些微微诧异。

游击战术其实古已有之,但是华夏古代更看重军阵与计谋,并不重视游击战。

但先秦时期,已经有了游击战的运用。

王翦能举出详细的例子:“吴王阖闾曾经采纳了伍子胥的‘疲楚计’,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国多地,不断游击袭扰楚军,时间长达6年之久,致使楚军疲惫不堪。而后吴国大军攻城,大败楚军。”

但是王翦自己是稳扎稳打的战术,并不是游击战的拥护者,听到天幕推崇游击战,立刻想到了缘由:“看来对方果然很强,一时半会无法力战,只能拉长战线逐渐消耗。”

刘邦轻轻“咦”了一声。

他设置了游击将军,把游击部队称为“游兵”“游骑”“游军”,比如彭越,就曾经率领游骑袭击楚国军队,断绝了楚军的运输粮草的后路。

后世的游击战,莫非师承他的游击部队战法?

【伟人在著作《游击战争》中写道:选择伏击地区时应注意下列各点:1有良好的隐蔽,使游击队容易看见敌人,而敌人不易看见游击队。2有良好的地形,而敌人不便于攻击游击队。】

【游击战,游是走,击是打,字面理解为游动攻击。】

游而不击是逃跑主义,击而不游是拼命主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叫做游击战。

游击战包括多种战术,比如袭击战、伏击战、破击战、袭扰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都属于游击战,主要是运用华夏人熟悉自己本土的地形,灵活伏击。

天幕放出了一系列的游击战影视资料:

士兵分为小支部队,分散入地形复杂的山中,隐藏在青纱帐玉米地或者高粱地里,等待着日本军队路过时给出突然一击;

士兵分散为数人,分散进入村庄里,与村民混居,看不出异样地接近敌人,然后给出突然一击!

在地上被扫荡搜索,于是在地下挖出复杂如密道的地道,并且布置上各种机关,可以防止毒气、防止烟熏、防止水灌入,还有各种作为障眼法的死路,活生生在地下挖出了一个迷宫;

火力不够,就用数量取胜,把地雷的技术不断降低,降低门槛后,制作《地雷制造使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册子,给村民普及简易地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让村民一起造地雷。

在华北地区,实现“村村会造雷,户户有地雷”,然后在关键位置布置地雷阵,让日本人来一次就自寻死路。

甚至当村里铁不够了,开始就地取材。

村民没有铁壳子做地雷,就用铁水壶、酒瓶、醋坛、罐头盒子、木头,甚至是凿孔的石头,统称为“土地雷”。

因为普遍贫穷,到后来村民连坛坛罐罐也不够,于是开始普遍制作“石雷”,因为石头可以取之不尽,而且伪装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