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死 冠不免!”
他放下武器整理自己的衣冠 但是蒯聩却命令武士迅速蜂拥而上 对着子路一通砍杀 子路重伤倒下。
他口中吐着鲜血 努力伸出手 颤抖着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 然后扶正自己的冠 随后最后吐出一口生气 彻底断绝了呼吸。
“衣冠不正 君子以为耻 子路是恪守礼仪之人!”董仲舒大肆赞扬道。
霍去病张了张嘴:不是吧 这蒯聩明显是怀着杀人之心来的 打仗的时候放下武器整理衣冠 这不是自己放弃抵抗吗?
他想说什么 卫青快速扯了扯他的衣角 霍去病只能选择闭嘴。
儒家遵循的是“周礼” 子路这样的“礼”正是符合周礼的军事制度 在春秋时期依然遵循如此。
但是春秋末期 已经开始“失礼” 于是有了《孙子兵法》 有了:
兵者 诡道也。!
第91章 第 91 章 武术与军事8
【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所著作的《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就是公元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在华夏乃至世界范围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华夏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
【《孙子兵法》一开始的“兵者,诡道也”,其实是被儒家十分排斥的,因为这种“诡道也”,与周礼里面的“礼”完全相反,已经从曾经的仁义之兵变成了阴谋诡计的兵,当时的儒家和兵家没少论战,汉朝时期儒家把兵家与方士之流一起列为百家末尾也是因为“于礼不合”。】
春秋时期,关于战争的“礼”有许多种。
比如发起战争的时间要讲“礼”:不能违背农时,在农忙时期用兵会影响农耕,不能在寒冬酷暑打仗,容易让百姓疲惫。所以常见的战争发生在秋季,既是秋收可以抢掠丰收粮食的时辰,也符合“礼”。
在后世的文人笔下有“秋杀”的说法,因为许多刑杀都发生在秋季,比如秋猎,秋后问斩,匈奴人的打秋风。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古时候讲究孝道,遇到丧事也不能攻击,比如楚国攻陈,正好遇上陈国陈成公的丧事,于是大军及时停止进攻。晋国进攻齐国,遇到齐灵公丧事,直接大军返回。
此外,还有打仗的前期工作,比如“师出有名”,“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双方要约定好时间、地点,两军相对,各居一面,鸣鼓而战,双方都摆好阵势后才擂鼓进攻。
行军途中也要讲“礼”。
比如进入敌国境内,不能破坏宗庙、田地,不能破坏公共建筑、城墙和房屋,不能砍伐树木,不能拿取六畜、禾黍、器械。
作战时也要讲“礼”。
不能伤及幼儿和头发斑白的老人,遇见强壮的人,他本人不抵抗的不能当作敌人。
战结束后,敌人如果受伤,应该把医药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