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大臣反思:在这所谓的乾隆盛世时期就有如此多的叛乱,当今朝廷真得没问题吗?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之治时,有这么多农民起义吗?
只是当着皇帝的面,自然是什么都不会表露出来。
在民间,百姓却是很能理解张积中,也能理解那些难民。
“到处跟洋人打仗,能有个地方躲避战火,而且那么多人多安全,也不用担心山里有野狼。”
“什么单独去投案,怎么能去,跟官府对抗能有什么好果子?”
“一个人去了,不是受刑就是坐牢,结果还不都是一个死!”
“反正搁我是不去的,我宁愿死在家里!”
庶民本就畏惧官府,尤其是一个名声还不好、宁愿把兵力放在打压百姓也不愿意去对抗外国的官府,他们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意一个人去搞什么投案交待。
【日本原本也差一点错过,但是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及时做出彻底改革,并且成功地追赶了上来。】
哪怕还没有明治维新,还是德川幕府统治期间,已经在迅速学习西方,进行全方位的改制。
但是日本民间依然不满,认为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德川幕府出卖国家和人民,于是开始要求德川家族还政给天皇。
黄袍加身很有经验的赵匡胤直摇头:“都这样了,清朝的将领还不如反了算了,反正也是废物皇帝,还不如孤儿寡母。”
孤儿寡母虽然无力掌控朝政,也没做什么昏庸抉择。
后世的那些昏君,真是连儿皇帝都不如。
【1867年,“倒幕运动”成功,德川庆喜被迫宣布还政天皇,即“大政奉还”;】
【1868年,德川幕府彻底垮台,明治天皇开始废除幕府,从各地收回大权,进行土地、地税改革,集大权于天皇一体。在后世也被视为“明治维新”的开端。】
1871年,明治天皇派遣大臣进入西方社会考察,从此把西方先进的工业和制度一起引入日本。
从此,日本的进步几乎是一日千里。
德川幕府锁国期间,只与华夏和荷兰贸易往来,当时就有“兰学”,即学习荷兰文化。当时的大清火器落后,日本便学习的荷兰的火器。
德川幕府开港之后,产生了“英学”“法学”“德学”“美学”,被统称为“洋学”;
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大量翻译“洋学”的书籍,从方方面面开始进步。
比如医学方面,日本学者翻译了《解剖学图谱》等近现代医学书籍,开辟出自己的生理学、病理学等现代医学体系;
博物学方面,日本学者翻译了西方书籍后开始自己著作,稻生若水著作《庶物类传》,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编著而成,开始有了实物研究的习气,摆脱了华夏的文献主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