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大豆依然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尤其是秦朝,不止百姓,官吏里也有继续吃豆饭的。
所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民间百姓,对大豆的种植十分重视。
官吏在感叹菽对于国家社稷的重要,百姓实在的想到了它的口感:“豆饭豆粥虽然不好吃,好歹能活命。”
家里的小孩听到豆饭就撅嘴:“我不喜欢吃豆饭!”
大人一巴掌拍过去:“有得吃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
大人对小孩的挑剔完全不放在心上,一心想着庄稼地里的事。
如果不是大豆长得好,就家里那点粟,全家早饿死了。
粟米饭口感好,味道也更好,他不喜欢吃吗?但是奈何产量低,也不知道学着天幕堆肥之后,产量能不能提高点。
【汉朝时期,粟和麦的主食地位上升,大豆种植面积开始下降。】
【汉武帝时期,大豆的种植比例从战国时期的25下降到8左右,但是种植范围更加广阔,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西到四川,东至长江三角洲,北到河北、内蒙古,南到浙江,百姓种植大豆越来越普遍,成为民间常用的主要粮食和救灾救荒食物。】
【从西汉到东汉,小麦的种植越发普遍,粟、麦、稻逐渐成为主要主粮,大豆开始退出主食,发展成了重要的农副产品。】
秦朝时期,农人在家中看着一堆黑漆漆的豆子,伸出手抓了一颗舔了舔,然后嫌弃地皱起了眉头:
“大苦酸咸了些,做得有点失败了。”
——秦朝时期,大苦就是指豆豉,早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了豆豉。
老秦人看到天幕里做豆豉农人那熟悉的打扮,再看着自己家中的大豆:“大豆实在是个好东西,无论是土地贫瘠还是肥沃都可以种植,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的气候都能适应。”
“而且消耗的地力少,灾荒之年也能稳定生产。”家中的老人想起往年难熬的饥荒和战乱年份,全靠大豆抗饿活下来。
每逢战乱,家里的男丁都被征兵,全靠女人种地,浇水施肥都无力多耕作。
若是遇到寒冷、旱灾轮流发作的灾年,更是难熬。
还好大豆好养活,不管什么灾年、什么贫瘠的土地都能种活都能丰收。
朝廷因此会规定每家每户至少要种植定量大豆,以保证灾年产量,用作救灾救荒。
百姓哪怕家里田地再少也会垦出一两亩地来种植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