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齐齐对视一眼,坏笑起来。

嘿嘿,对外邦人得热情点,这不惦记着人家的粮食和技术呢。

都说大唐万国来朝,来都来了,不留下点什么怎么对得起大唐人的热情?

宋朝商业发达,头脑更灵活。

东京开封府商人听到各种研讨会时越听眼睛越亮:“这什么技术研讨会不错啊!还有跟同行合作,这不就是强强联合吗?”

“好主意啊,闭目塞听都是一家之言,这互相交流才有新的门路。”

商人听了这么久的天幕,已经总结出了这个结果。

别说经商,就算是国家,闭关锁国也得落后挨打,这经商也需要人脉和技术,如果总是在自家内部发展,家里子孙自由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思想,能发展到哪里去?还不如吸收新鲜血液,比如榜下捉婿,富商最喜欢干这事,家里不缺钱后,谁不是冲着人才去的。

听到各种研讨会,商人有了新思路。

原来有比联姻更紧密的合作方法。

联姻或者榜下捉婿不一定生儿子,生儿子不一定继承门户,还有翻脸后吞并对方的风险,还不如就利益至上,用利益来合作。

想到这里,立刻兴致勃勃出门,准备去找其他同行商议此事。

明朝想法更简单点。

首先,得把高产量的农作物搞进来!

等到明朝末年引进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