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果断道:“烦请殷姑娘多织几匹这样的高丽布,我就按高丽布的价格收!”
殷氏高兴道:“成!”
弘历这一次是真正的心动了。
不是因为好女色对殷氏心动,是看上了殷氏的手艺。
到乾隆年间,外来的洋布已经对清朝的布料市场形成了冲击,因为价格高昂,主要是贵族官宦人家喜欢购买。
包括宫中,许多后妃女眷也是用的外来的洋布,奢侈的定价让哪怕喜好享受如弘历看到了也觉得昂贵。
尤其是听到天幕讲那些洋布背后的国家日后侵略大清,还抢走大清的宝藏,抢走他的圆明园和故宫的宝贝,弘历就有一种自己花钱养肥敌人军队的冤大头既视感。
“大力鼓励民间女子仿制洋布!能有超越者,朕有重赏!”弘历当机立断,一边派人去寻找殷氏,一边出台新政策来鼓励纺织技术的提高。
【从这些世家女子的优秀可以看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民间的女科学家女发明家,主要创举是在日常的工作劳动,比如纺织,还有木匠、工艺中。
而更大的改革和创新,还是需要教育。
当古代女子没机会接受校园教育,唯一的教育只有家庭时,家庭是否开明是否有才,也成了决定女子是否能有一番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这一刻,不同的世家开始思考。
只局限于让女子学诗词以扬名,没有任何实际用处,也不会在家谱或者祠堂记载她的功绩,真得好吗?
“那王贞仪真厉害!”东晋的谢家,还没出嫁的谢道韫本以为自己诗才无双,能超越谢家一群庸才很厉害,然而看到后世的女科学家,难得生出自惭形秽来。
王贞仪能文能武,她的父亲谢奕本就是安西将军,她的叔叔谢安也是能治世安邦,也能领兵打仗。
谢道韫忍不住看向自己的佩剑,她也有学习君子六艺,也是会剑术的,若是再学学骑射,是不是也能跟父亲和叔叔一样领兵打仗?
【在原始时期,男女在成人礼之后才会采用男女分开的方式,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后仍然是合群式的教育形式。】
【进入夏朝后,学校开始出现,虽然已经有了男女有别的观念,但是在童年时期,男女童依然是集体接受教育。】
《礼记·内则》:“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着,始教之让……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治丝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