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页

大货车堵在路口,全江跟李君心走路去到兄弟厂——印制一厂。

“你早说是一厂, 我自己就走上来了。”李君心埋怨一句。

七星岗就在三厂上面。开车绕了二十多分钟,她走路十分钟左右就能道。还免了红绿灯、堵车的烦恼。

她又不是不认路,在一厂还有熟人来着。让她自己走, 现在已经开始修机器了。

全江笑着说:“主要是车子要过来,我给你拉了台钻床。”

按照全江对印刷机械的理解, 被老周弄坏的东西李君心还得自己做。老机器了, 机械厂都淘汰的信号零件哪里去找?必须自己动手。

为了节约时间, 所有工具都拉了过去。

“一厂不会连一台钻床都没有吧?”李君心问。

全江贴着李君心耳朵, 低语道:“都卖了。”

一厂为了节省开支,与印刷无关的机械, 全都买个一干二净。遇到难处了,就如现在这般请兄弟单位的人出马,比自己弄一台用不了几次的工具省钱得多。

印制一厂虽然占了一个“一”字, 但效益却相当差。

他们主要业务是印刷书籍与报刊,可工厂效益却不好。

这个时代实体书、报刊的销量都高,需求量极大。可一厂技术落后,硬是在一个能吃肉的时代喝冷稀饭,咸菜都没几口。究其原因,还是技术落后。九十年代了,铅板印刷都快被淘汰, 一厂居然还有活字排版车间、油印复写车间。

工人每天在车间坐着等着发工资,不用工作当然乐得轻松,可厂里也渐渐没有钱发,拖欠工资是常有的事情。

国企改革政策还未下来,一厂却已经人人自危,好多年轻人受不了已经跑路。留下来的没有上进心等着国家养活。

“一厂换了个厂长,准备买新机器。要把一批旧机器和不需要的机械卖了。这些老东西或多或少都有小问题,卖不出好价钱。所以需要人把他们修好。”全江说道:“五十年代北人产的印刷机,老周为数不多会修的几个型号,哪里知道惹了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