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内容很简单,国家没银子,学政怎么办?
大家都认同的办法是:分批次,缓落地,头一批只在个别郡内设立郡学,执行新学政律例,缓慢有序的花钱,争取早日恢复太宗时期的学风政彩。
大家各执一词的争议点是:这头一批该选哪些个郡呢?
学政是一等一的要事,从战乱中逐渐恢复了农桑和日常生产生活后,为国抡才便要摆在台面上说。
原本新太学是设立在天下尚未一统之时,许多制度都是草创,至今尚未完善,因此多由世家分配名额,若要真正恢复太宗文治鼎盛时的气象,还得遵循从郡学选拔人才入京师太学的御选祖制。
也就是说,抓住了学政,就意味着抓住了官场上的未来、权力的交接与可能存在的士林威望,哪家都不愿意落于人后。
即便像景虔这类十分自矜、对自家内外要求苛刻、不愿刻意触及核心利益以自避的明哲之人,这次也非常积极参加到了讨论中。
唯独未能触及争论核心的只有荀崎。
他是真的听不大懂大家在讲什么。
尤其那些累世公卿之家——比如孟氏,开口闭口都是引用《公羊》《谷梁》典故,荀崎听下来张大嘴半天,却说不出个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