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她眼中好像比过去清晰了几分。
这清晰表现在全方面,比如说此时她也开始想,阿枝说薄长史是太后的人,却不说自己是谁的人,那么说来,是不是这朝堂之中,有另外一个势力与太后平分秋色呢?
在薄长史那上课的过程中,傅平安知道了另外一个势力是谁。
是摄政王。
实际上摄政王是惠帝去世后才刚立的一个职位,在文帝去世之时对方是骠骑大将军兼太师之职,文帝去世后托孤于她,惠帝年仅五岁登基,但只到九岁便驾崩了,自然没有子嗣。
为何驾崩薄长史没有多说,只说是因病,总之朝堂如今人心浮动,甚至有人提议禅位于摄政王即当时的大将军,大将军自然不能应下,这时太后出来,说文帝有遗诏,封了大将军为摄政王,说是可由大将军代为摄政,然后从旁支领养一个小孩作为文帝的养子。
为何不是惠帝的养子,这自然也有缘故,惠帝驾崩时年纪太小,若是作为惠帝的样子,孩子的年纪定是需要更小,可朝堂
已经无法再承受一个太小的孩子的夭折了。
晋王之子原本是最合适的,他已经十二岁了,发了痘,天资聪慧,少有才名。
那为什么会被废呢?
薄长史没说,傅平安也没敢问。
实际上她觉得现在就算她问了薄长史也不一定会说。
薄长史显然也不是什么都说,也不是什么话都是实话,比如在她口中太后温厚慈爱,不理朝政,实在是因为忧心社稷,才垂帘听政,但长安花就说——
【长安花:没有人能在掌握绝对的权力之后还能放下权力。】
【长安花:而且她不是给自己的儿子收养儿子,而是给自己的老公收养儿子,应该是不想做太皇太后,更想做太后吧,孙子哪有儿子靠谱。】
“观众”真的很好,给她理清了许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