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爹爹。”叶霜摇头,凑到叶济康的身边对他说,“爹爹为何不将计就计,来一个请君入瓮……”
……
叶霜给叶济康提议,用州府粮仓里剩下的所有粮食,以超过市场价的更高价格投入市场。既然大商贾和世家们把粮价提高了一倍,那么爹爹您就把粮价抬高至两倍。
叶济康听了大惊,问叶霜这是要让他们江宁知府的恶名留上青史吗?
叶霜笑,说当然不是,哄抬粮价不是爹爹的目的,平抑粮价才是。所以爹爹在哄抬粮价的同时请放开宁州对外地粮商的各类限制,给他们和本地商人同样的待遇,最好能给他们税收优待,让更多的外地粮商都加入进来,不出十天,粮价准降!
第37章 劫灾
叶济康听了叶霜的话,觉得叶霜说得很有道理,虽然这种想抑价先涨价的策略他并没有见人用过,但此种方法倒是兵书上“先予后取,以退为进”的兵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不光适用于打仗,打奸商豪绅应该也不赖。这样想着,叶济康便决定一试。
彼时帝国的商业发展正繁荣,门阀世家也开始与豪商结合,为了让自己的财源能滚滚来,他们借助血缘和地缘,结成团伙经商。同一血缘、地缘的人从事同一类行当,他们的地域性很强,并且往往垄断某地此类商业。再加上有门阀世家们的加入,这股势力开始往除商业以外的其他圈子渗透。他们培植特别会考试的族人,慢慢地这些群体开始把持了科举,只要有科举制度存在,他们就能很快渗透进仕圈进而掌握朝廷中枢。
老话讲得好,一人得道全家升天。这样的组织往往以师生同僚的关系寄以维系,辅之以血缘。为了让自己的来头听起来好听一些,在宁州这样的组织自称为“崇宁党”,囊括了宁州衙门内外不同阶层的士大夫和豪绅、富商。但老百姓不搞这些虚的,直接给他们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乡党”。
因为崇宁党这样的乡党存在,当外地人,包括外地商人来当地竞争时,乡党会借助他们于血缘、地缘形成的人际关系织一张“共御外敌”的网,党同伐异、排挤同行、牟取垄断。由此才造成了在江宁城,在整个宁州地区,出现直接架空官府命令的情况。
于是在接下来的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叶济康接连出了十几道告示,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崇宁党这股盘踞在宁州地区的乡党势力的。叶济康命人把这十几道告示张贴于江宁城门各处,并分送其辖下各县衙——
令,取消原定针对外来商户的各类过境限制,凡愿意到包括江宁城在内的宁州各地,从事粮食经营的外地商户,均享受两年税收优惠。州府衙门会给外籍商户派发一张核准令,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对持有该核准令的商户行排挤、阻挠,或其他妨碍商品正常流通的事。
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了宁州各地,再飞速传至周边州县,乃至全国,几乎所有排得上号的粮商都知道了江宁府颁发的这道命令。
几乎是以燎原之势,周边各地的粮商带着粮蜂拥而至,宁州的粮价实在太有诱惑力,没有人不想分一杯羹。
就这样,几乎是以时辰来计算,宁州的粮价稳不住了,开始了一段疯狂震荡的过程。时间就是金钱,如潮水般的粮食涌入宁州各地,涌入江宁城。
自叶济康发布放开宁州粮食市场的命令后,不出十日,江宁城的粮价,应声而落。
……
因为叶霜的介入,叶济康总算摆脱了这次来势凶猛的危机,可把叶济康给乐坏了,天天上门找叶霜吃茶聊天拉近感情,还把他在衙门里头得的大件小物的,哪怕是一包茶饼都不放过,统统都送叶霜房里来,以表达他的感谢之意。
看得徐三娘都一愣一愣地,问叶济康最近是不是收受贿赂了,要收自己一个人跑远点收,千万不要连累了徐家。
叶霜无奈,只能又把这些东西统统还给了徐三娘,沥沥拉拉竟也积累了一大箱。不过都是些吃食,糕饼居多,想来是衙门里日常备的,给上衙的官吏们用的,甚至还有老人家才用得上的鼻烟壶,只因为那鼻烟壶的嘴上嵌了一圈玉,所以叶济康便送给叶霜玩。
徐三娘看了面前这一大堆不知所谓的谢礼忍不住笑了,说你爹这辈子没见过什么好东西,眼皮子就这样浅,你别怪他。说完转身便拿出一根嵌着猫儿眼的发簪送给叶霜,叫她拿来配前两天才做好的那条水绿色的裙子。
叶霜大惊,急忙摆手拒绝,她告诉徐三娘,自己给父亲出主意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只是正好看见了这件事,宁州的老百姓正在受苦,而自己正好有想法,便顺嘴那么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