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济康抬头,看见是自己的女儿来了,急忙放下手里的笔,仔细整理好衣帽后才迎上前来给叶霜打个千,还请叶霜坐。
叶霜有点子无语,只能再给父亲道个福。
其实在锁魂井事件以前,叶济康就一直都这样的。或许是因为读书读得太死板了,叶济康哪怕在家里也谨遵圣人训到刻板的程度。
圣人说过“女大要避父”,所以叶济康在叶霜面前绝对不会衣衫不整。哪怕是盛夏,叶济康原本只穿薄衫乘凉,听见叶霜来了也得给自己加件马甲遮挡。更别提袒胸露怀,或光膀子露胳膊腿了。
叶济康像对客人那般客客气气地请叶霜坐,亲手给叶霜倒茶。
叶霜急忙起身拦下叶济康,自己倒茶。
叶济康问叶霜,有没有收到他让管家送来的蜜饯?因为密州盛产蜜饯,叶济康经过密州的时候想起叶霜爱吃甜食,就专门给叶霜买了两盒蜜饯,刚回家就差人送去叶霜院子里了。
叶霜说自己已经吃进嘴里了,爹爹买的蜜饯很好,她很喜欢。说着叶霜又叫红荞把食盒拿过来,并告诉叶济康说这是她今天一早专门给父亲和母亲做的果子,请父亲不要嫌弃。
叶济康惊喜交加,站起身双手接过食盒,父女两个又是一阵“礼尚往来”……
叶济康弯腰接过食盒的时候,叶霜看见他脸上风霜的痕迹。
叶济康车马劳顿了一个多月奔赴涿州接叶惟昭,想来这一路上也吃尽了苦头。
“爹爹真是辛苦了,好在终于接回了哥哥,咱一家人也算是圆满了。”叶霜柔声对叶济康如是说。
听见叶霜这句话,叶济康有点惊。
叶霜是这府里唯二的那个,肯把叶济康接回叶惟昭这件事说成圆满的人。头一个用过“圆满”这个词的还是徐府的老祖宗。
叶济康看着眼前叶霜的脸,很是感动,眼眶都湿润了。
叶霜看在眼里,心下一阵唏嘘……
如果那眼锁魂井不是叶济康亲手替叶霜打造的,叶霜真的会以为那段可怕的回忆是自己发疯,脑子里产生了癔症。
在叶霜的记忆里,叶济康博学儒雅,永远文质彬彬。他对母亲宽厚容忍,对叶霜宠爱有加又恪守礼节。在母亲与父亲的婚姻里,父亲一直都没有纳过妾,也不会跟别的大人们那样流连教坊司,风流烟花的场所。
当然,除了那场变故引发的父亲和徐家交恶,及之后的锁魂井事件外,叶济康可以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真圣人,好丈夫和好父亲。
只可惜哥哥叶惟昭只比叶霜长三个月,这或许正是母亲对父亲与哥哥一直耿耿于怀的主要原因。但错既已经铸成,父亲和母亲都在一起十多年了,再多的仇怨宜疏不宜堵,只要在剩下的日子里父亲都能如今日这般对待母亲和叶霜,那么这个家的安宁,叶霜且努力一试……
作者有话说:
没想到那么多读者对进士是否直接做官有疑问,本来这个文也是架空,服饰和某些情节参考了明,但部分官职参考了宋,原因只是为了听起来好听。有关科举制度并非宋制,以下为摘抄的网上有关科举制度的说明:
从隋唐确立科举制,就有了进士。但在隋唐的时候,考上进士只是获得了“士”的资格,也就是有了当官的资格,而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官,能不能做官,还要看运气。换句话说,考上进士是个人的努力,但能不能做官,这还要看历史的进程是不是给你这个机会。很多人考上进士之后就一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在科举制比较成熟的唐朝,考中进士之后,当官叫释褐。但要释褐,需要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才行(手动加粗,简而言之要关系)。所以,很多人考完进士之后,也不能马上当官,还要在京城长安参加各种圈子活动,结交权贵,来获得推荐的机会。而那些运气不好,或者性格不太好的人,就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比如李白,考完进士之后就一直没有得到什么做官的机会。
也就说进士出身的人,在宋元时期是可以直接做官的,但是在唐朝和明清时期则是需要通过“释褐试”或者经过一定限期的观政(具体怎么观才合格,我就没研究了,肯定有门槛的,不然就不用观了)期后才被授官。
第3章 中秋
叶霜问叶济康在写什么?
她凑过去看叶济康摆桌上的那一张纸,上面写了一排标题:致岳母大人书。
叶霜扶额,问叶济康,爹爹既然有话要对老祖宗说,直接去说就好,写什么书啊文的,跟上朝奏皇帝折子一样……
叶济康摇摇头,说霜儿不懂,想得简单。你大哥现在人倒是回来了,可老祖宗却不肯按庶子的标准给你大哥派月银。我也不是馋那几两银子的月钱,你大哥生来就节俭,使不了几个银。但这样从月银的分配上就对你大哥另眼相待,往后必定会步步砍,处处逼,说的是收留他也承认他庶长子的身份,却不肯给他庶子孙应有的待遇,还要不要给你大哥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