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长得也不高,不会遮掩住二层的视线。

西竹,桃花香,对弈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小书童在一边独自玩耍。

在这热闹的书院里,倒是真的清闲自在,又有闹中取静的意思。

“你的亲事如何了?”温润只能这么问。

“定下了。”许攸说了他的亲事。

“不错啊,高攀了。”温润道:“可曾见过那位黄小姐?”

“哪儿那么容易?是我父亲与母亲,去了三次府城,才定下来的,并且最后一次,拿了我的一首小诗去的,大概是也觉得我有点才华吧?”许攸有点自得的道:“有一位这样的高门千金下嫁,我家也算是荣耀了,对了,我父母在府城置办了百亩良田,作为聘礼,送去了。听跟去的人说,那位黄家千金是个温婉贤淑的性格,家里人人都说好的。”

“这么多的土地啊?可见咱们这边是诚心求娶,对方能同意这门婚事,也是你的造化,成了亲之后,要好好对待嫂夫人啊。”温润下了一子:“你这婚事一波三折的,好几次定亲都没能成功,这次终于定下了。”

许攸的婚事,最开始是在本地挑,后来是去府城选,没想到选了个官宦之家的千金,还定了亲,真是不容易。

第124章 邓辉,邓耀祖

“是啊,父母为了我,也是费尽心思。”许攸感叹道:“我这婚事,颇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

可不是么,他只是个秀才,许家也只是本地大户,最多的就是土地了,可土地这个东西,是靠老天爷吃饭的,老天爷给脸,就丰收;老天爷翻脸,就遭殃。

许家的家业,也是攒了三五代才攒起来的,许攸读书上天赋并不高,能考中秀才,也是厚积薄发,他比温润大,却比温润考举人的时间晚了三年。

“你呢?你那私塾听说办的不错?”许攸也下了一子:“有很多人家都听说了的,不过到底能不能有孩子考出来啊?要是没有可不行。”

私塾不像是书院。

书院这是朝廷立的,私塾那就是自己开的;书院有朝廷背书,且一番考核都有一定的制度遵守,又有经验丰富的先生教导。

莲花坳本来就小,那些孩子估计也是良莠不齐,年岁不一,温润要一口气教导所有的孩子,哪怕他不需要束维持生活,要不教导出来一两个,恐怕会有非议呢,说他耽误孩子们的光阴。

“有,还不少呢!”温润低头喝了一口茶:“我打算三年之后叫他们考秀才吧!”

那个时候,王珏跟王瑾都还不大,考个秀才回来,再过三年考个举人。

要多多的读书才行啊。

俩人这么闲聊着,下着棋,偶尔还要书童去添点热水续茶。

混到了中午,他们没去饭堂吃饭,而是书童打了饭菜来给他们俩,在这里吃,总比在饭堂,跟一群人寒暄着强。

午饭也简单的很,凉拌笋丝,清炒白芹,清蒸螃蟹和白斩鸡。

汤是鱼丸汤,鱼丸里包着虾仁儿呢,不过是淡水虾。

“这还有螃蟹?”一个盘子里,四个大螃蟹,两公两母。

“饭堂的做饭人说,今天在集市上看到有几艘船只的河鲜不错,故而买了很多来,给大家伙儿尝尝鲜。”书童又拿出来两个用荷叶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好么,原来是荷叶包饭:“这是今天特意做的,说上午诸位才子们在欣赏残荷与锦鲤,故而做了这荷叶包饭,算是应景了。”

“我觉得自打这学政大人来了,饭堂那边的厨子都兴起了,做饭都讲究起来了,再也不是对付咱们这帮读书人的时候啦!”许攸开玩笑的道:“看看,荷叶包饭都弄出来了。”

“他们明天八成是要做竹筒饭啦!”温润想到学政大人爱竹如命的性格,不由得笑侃了一句。

“竹筒饭是什么饭?”书童好奇地问:“用竹筒做饭吗?”

“就是用竹筒做成的饭,是云南那边的风俗之物。”温润笑着告诉他们主仆,什么是竹筒饭。

主仆二人听了之后悠然神往了一下,就低头吃饭了。

温润只是随口一说而已,没有多想。

书童将饭后的餐具送回饭堂的后厨,正好赶上胖胖的厨师在绞尽脑汁的想着,明个儿给做什么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