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就看到马车上下来的杨许宁主仆,两人那模样瞧着像是哪府的千金,史氏呆了呆,于家人才来京城没多久,他们一家怎么认识这样的人家?倒是有能耐。
史氏见主仆两人入了于家院,看到于书燕一脸笑容的将人迎进去,史氏也不好再看,于是上了马车往街头去了。
史氏来了京城几个月,一家人坐吃山空,可不是好主意,她在庾县能赚到银子,难道在京城就不行么?她这几日天天上街,就是为了寻找商机,她看着街头的铺面小吃,还有走商小贩,随便一点儿生意都赚的不少。
只是她也知道婆母是绝不会让她出来做生意的,所以她得寻一门生意,能瞒得住的就好。
史氏手头是有银子,只是再这样下去手头的银子用得也不宽裕了,她也不想派人回庾县娘家拿钱吧,何况史氏从小到大就不曾吃过银子的苦,手头总有银子花销,要是叫她省吃俭用,她做不到。
史氏在街头转了一圈,看着一家一户的生意做得如此行销,眼都看红了,要是自己也能做生意,必能在京城里过得好好的,京城遍地是金子,比庾县不知繁华多少倍,而且生意门路也广,只可惜了。
史氏带着银叶来到一间面馆前吃面,顺便歇歇脚。
面馆里客人极多,正逢午饭时分了,史氏正东张西望,就看到面馆外有乞丐,那些乞丐听着口音有些像巴东郡的人,于是史氏叫银叶过去施了几碗面给乞丐,那些人朝史氏看来,而后抱着面碗走了。
史氏吃着面,面还没有吃完,忽然一群乞丐跑了过来,他们来到面馆前,那面馆的东家瞧着忽然涌来这么多的乞丐吓了一跳,心想着都是这位客倌给惹的祸,做什么好人,这下好了,他们都来要吃的了。
史氏也没有想到京城如此繁华之地还有这么多的乞丐呢,不过这些人当中有人是带巴东郡的口音,也有别的地方的人,而先前吃过面的乞丐却是朝史氏指了一指,所有的乞丐都可怜巴巴的看着史氏。
史氏心头虽是不舒服,可是人是她惹来的,也不能害得人家面馆无法做生意,于是从银袋里拿出一锭银子,叫东家只管让他们吃,不够的银子全部算她的。
于是这些乞丐一人上前领走一碗面,而后退到旁边小巷子的墙脚蹲着吃了起来,他们也知道面馆的东家嫌弃他们,也不能影响了面馆的生意才成。
史氏没有心情再吃面了,她结了账准备要走,那带着巴东郡口音的乞丐头目却是来到史氏面前跪下道谢。
史氏摆手,心想着以后还是少出门吧,不然下一次又遇上了这一群乞丐。
史氏正准备上马车,忽然她脚步一顿,对了,她何不收下这些乞丐。
于是史氏跟着那乞丐头目来到了小巷子里,所有的乞丐都巴巴的望着她,史氏理了理衣裳,一脸认真的看着他们问道:“如果我愿意给你们一口饱食,你们可愿意跟着我?”
这些乞丐立即起身跪下,只要有一口饱食,他们愿意,哪怕是卖身,只求有个收容之地。
史氏一听,心思一动,于是问起那乞丐头目的名字,那人说自己叫六指,因为他左手多了一个小指,也正因为如此,便是牙市里都不愿意收的,而其他的人,也或多或少有些残缺,只是皆不影响他们的生活,而且这一群可怜的人在一起抱团取暖,就算里头有弱的,他们也愿意自己多做一些,只求史氏将他们全部收留了。
史氏看着这些人忽然起了侧隐之心,忍不住问六指是哪里人,果然如史氏猜测的,他是巴东郡人,他私下里读了不少书,却因自己天生的缺憾,不能下考场,后来家乡遭了一次水灾,他便往北方逃荒,最后流落到京城,再无能力回家乡。
史氏一听,更是决定收留他们,重操旧业,好在她这一次入京手里头带的银子不少,她还能在京城东山再起。
于是史氏叫六指为小六,同时当天便与小六一同在外城西市买下一处大院子,院里有水井,不必去外头打水,转眼就花销了史氏两千两银子,随后史氏买下粗粮给他们充饥。
小六带着几位身强体壮的年青乞丐却在守在史氏身边,等着她吩咐,他们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东家必定是想对他们有要求了。
史氏却是收下他们所有人的身契,从此往后是她的奴仆,到这时,史氏才开始吩咐小六开始在西市寻地方想法子建茅房,外城不比内城,内城管制森严,外城多是小百姓居住之地,宽松多了。
正好小六识字,托他去办最合适不过,她现在也没有多少银子,先将西市的茅房弄好,而后她开始去周边寻庄户,重操庾县的旧业,做这小生意,既然在庾县能做好,想必在京城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