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燕先是去过荆湖南路几州郡,与汪良一起,便是马不停蹄的,家中主要由石梅照看着,石梅如今嫁入汪家,对公婆极为孝顺,便是守着旺兴街的铺子,陪着对面于家父母一同便不再出远门了。
石泉陪在于书燕的身边,东奔西走,汪良本就有野心,如今于东家想扩大生意,又得了关家的关照,生意也就得心应手了。
转眼过去七个月,庾县入城的官道上来了一队人马,他们一身窄袖长衫,衣料却是上等,看着低调,却是个人长相出众。
其中一位少年郎长得很出众,一双杏眸令人雄雌莫辩,只是在这位少年郎还有两位管事的模样,其中一位年轻的,此时似乎说到开心处,哈哈大笑,一脸的豪爽,得到不少路人的侧目。
转眼到了庾县城门,三人的马停了下来,其中年轻的管事说道:“燕子,咱们终于回来了,此去岭南一趟,可是收获不少啊。”
叫燕子的正是于书燕,她这七个月去了岭南一趟,先是确定了南边的生意,随后又与黎劲一起将岭南鹏城的几处村庄承包下来,她开始专注于南珠的生意。
先前她给关二公子的提议,事后春雨连绵的时候,关二公子依着她的提议,果然成功进入京城得皇上召见。
关二公子果然是有能耐,正因为他的身姿特殊,不能行走的原因,反而令皇上更加亲睐,于是关家已经成了粮食皇商,在各地开始建了粮仓,于书燕事先签下南边的生意,算是赚下了。
这一次她的南珠生意正式与关家开始售卖,第一批便是关二公子送去给宫中各位人娘娘们的。
于书燕这一趟收获甚多,心情也极好。
只是在入庾县城门的时候,她的眼神不小心看向了布告栏,布告栏前有新贴出来的告示,只是上面的内容,便是这一次会试的从京城里传来的消息。
她一看到是上头写着秦楚两个字,她便呆住,秦楚中了会元,却不是第一名解元,她心都提了起来,随后却又是万般的苦涩。
秦楚中了会元,他出士了,再殿试,就算不点为状元,想来也是榜眼或者探花,左右他的前程不会差,与她将是天壤之别了。
于书燕正要收回目光,便发现石泉和汪良早已经停下了话题,此时两人都看向她,明显的两人脸上都有担忧。
于书燕却是不以为意,笑了笑,说道:“这一次回来后,我想将荆湖南路的管事都召来商量一下对策,江南的生意也做起来了,咱们要忙活的地方多着呢。”
汪良听后只好应下,石泉却是内心一叹,果然秦楚不会差,他会中会元的,他会出士为官。
三人随着人流进入城中,随后驱马于街头,直接往柳树街头去。
于书燕又说起岭南的风貌,还忍不住笑道:“咱们这一趟的南珠生意,便能在江南各地开铺子的成本。”
汪良也说起了江南各地的开铺情况,不知不觉便到了柳树街头,也就在三人进入街头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马车。
马车内坐着的正是秦家老夫人俞氏,在俞氏身边的正是三儿媳妇史氏。
此时俞氏理了理衣裳,随后交代三媳妇,“今日知县府中宴,咱们可得打起精神,今非昔比,楚儿已经要出士为官,便是外放为官也是知县的身份,与齐知县可是平级。”
史秋英听了连忙点头,她参加宴席也不是一次二次了,自是不成问题,只是知县府又有些不同的,知县府中有一妻一妾正是有争执,婆母当初在知县府上吃过亏,所以再三交代她,反而使史氏有些担忧起来。
史氏想着,要是四弟妹在就好了,如今四弟新为贵人,万一中了状元,将来秦家在整个庾县都将是旺族,指不定还包括她们史家、毛家、吕家等,整个秦家上下,都有些不好怎么处理,四弟妹这么聪明,一定能提点一下婆母,让四弟妹跟着婆母一同去参加宴席就更好了。
然而史氏也只是想一想,只是她刚想到四弟妹,却似乎听到了四弟妹的声音,史氏不顾俞氏的交代,立即挑开车帘,看到车外正要过去的马背上正好坐着四弟妹,史氏下意识的喊道:“四弟妹。”
俞氏一听,立即朝马车外看去,看到于书燕一身男装作少年模样,在听到史氏的喊声,便朝马车上看来时,俞氏立即拉下了脸,随后有些责备的看向三媳妇,“我怎么告诫你的,在外出行,女眷不得挑开车帘,有失体统。”
俞氏很严肃,史氏有些怕婆母,只好连忙放下,于书燕却是久久不能收回目光,她的马停下了,看着马车远去,心头有些难过。
三嫂还记得她呢,还是如此热情,就像当初一样,瞧着在柳树街遇上了秦家,那么秦家人都住城里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