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贴对联,那更是要会识字的来,秦乐识得一些字,他被选上了,他顺势还推荐了二哥帮着修整官道两边的树木,以及兄弟两人包下这些活计,年前做完,便能得到三十两银子。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要是放在村里头,那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是秦家终于在城里有名气,这么好的差事可不是普通人能接得了手。
要是放在以前的秦乐,也自是不敢上前打探,可自从他在史家的铺里做过生意后,胆子练大了,口才也练好了,秦家人本来就聪明。
秦乐更是脑子灵活,他借着四弟的名头,便与差兵攀谈上了,原先说是做个帮手,没想人家将整个差事交给他,就两兄弟做事,时间的确紧迫了些,可是秦家兄弟向来勤快,做事也麻利,两兄弟要是做不完,便晚上也帮个手,左右在家里呆着也是闲着。
老二老三寻到了事做,老大却守在了家里,老大庄户出身,嘴巴子笨,不像秦乐那般敢出口相问,于是寻了几日都不曾寻到差事,便闲在家中,家里人虽没说什么,但秦安却觉得不好意思,自己身为大哥还不如两位弟弟,那怎么行。
第322章 贪了银子
于是秦安又上街头寻事做,正好那书铺里缺个人手,秦安也识得几个字,字不多,却也让书铺里东家欢喜,毕竟想要寻个识字的人着实太难了。
秦安帮人家卖笔墨,倒也是高雅之事,秦家两老的也没有反对,可是这工钱却是少,一天下来才二十文的工钱,做到年底都不到一两银子,哪及二房三房赚钱,毛氏知道后却是反对。
秦安颇有些不高兴,“在外头做苦力,也不过十文一天,我如今卖笔墨,还能在铺里看看书,如此轻松的活计,二十文一日的工钱已经是高的了。”
毛氏气得不说话了,瞧着丈夫是铁了心了,可惜赚那么一点儿银子,她原本想落下一点儿给娘家送去过年的也不成了。
秦安这人实在,又很是负责,他识得的那一点字也是四弟所教,家中的人必须学会一些常见字,一是怕别人讹骗,二是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然而便是这样的浅显在这书铺里也算是最会识字的伙计。
秦安发现在这城里,一但识字便能寻到事情做,比在村里呆着好赚的多,于是秦安便乘着这些日子做工也接着开始翻看这些书集,他不认得的字,便记在心里,回来问四弟,不识的字的,不明白的意思,他便闲着无事将全部记入脑中,回来后拿根树枝在地上写上一遍,再一一识全。
不知不觉,秦安反而喜欢上了这样的日子,不但能赚到轻松的工钱,还可以免费看不少的书。
然而毛氏看着丈夫一向粗鲁的只会下地干活的泥腿子,眼下却读起书来,年纪一大把,莫不是还想去科考?
毛氏却是能识不少字,不但识字,她还能做出诗词出来,只是学识有限,诗词也不是很惊艳,然而放在女眷中 ,这已经算是最厉害的了。
于书燕忙着年底的生意,越接近年关,买布料的客人就多了,街头过年的气氛越浓,一年下来舍不得花销的百姓也都跟着舍得了,扯新布做新衣,上街买零食等。
于书燕的客栈里最近也是住满了客人,许是往来的船多了,上岸的人多了些,倒是顺势的还能多赚下银子。
黎劲带着护卫回来了,又赚了一笔银子,关九的船队怕是得明年才能过来,年前不必再出门,城郊养着的苦力与车队,也可以休整一下。
于书燕这几日正好算出这一季的盈利,她开始给这些管事的分红利,也好让他们回去过一个好年。
县学也放假了,秦楚在家里写对联,留待过年时节贴。
秦家院里一切家务全部被勤快的二嫂做了,毛氏却是陪在俞氏身边做针线活,家中所有人都要做上新衣,唯独老四却做了两套,说是过年后要去福城给师父师娘拜年,可不能寒碜。
反而整个院里闲下来的却是秦有富了,他先是坐在花园中的凉亭中,后来坐在前院的石阶上,最后无聊到极点,他从村里弄来竹子,没事便编起竹凳竹椅竹筐。
秦有富这手艺虽说多年不做,手却并不生,反而编出来的东西很是好看,也耐用。
于是秦有富挑着这些东西去西市拿去卖,他年轻的时候没少干过,家业也是这么一份一份挣出来的,俞氏不太喜欢丈夫上街卖这些,家中也不缺这一点,可是看到他无聊的样子,便也没有多说。
一日卖下来,秦有富竟然是赚下了五十文,他来了劲,想不到城里还挺好卖的,他看到花园里凉亭里有石凳石桌,他没事便编了竹桌子和配套的椅子,桌面上织了花样,刷上桐油后,倒是很耐看,而且不划手,送去市场卖,很快被人买走,秦有富终于不闲了,脸上也有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