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老贫农越说越横,一身大无畏的流氓无产者气概。后来主持人听他把自己的生平越讲越细,刁蛮有余,凄惨不足,便当机立断,请他先歇一歇。
第二位老贫农慢条斯理的,说起话来就中听多了,而且是真苦——年纪小小没了爹娘,十几岁去闯关东,一个孤人混日子,混到最后又回了关内老家。提起往昔岁月,老贫农微微一笑:“我那时候年纪小啊,重活干不了,就在一户人家里帮工,帮人家跑跑颠颠干杂活。那时候我一个月能挣八块绵羊票,八块钱不少哇,能买两百来斤白面了。我那时候最喜欢吃什么?我就喜欢吃大麻花。嗬,刚炸好的大麻花,这么粗,这么长,那个脆啊,你们没吃过,你们不知道。好吃啊,真好吃。”
老贫农说到这里,悠然神往的咂了咂嘴,接着回顾起了高丽馆子里的冷面:“人家那伙计,真是个本事,你一个电话打过去,那边马上把冷面给你送家来。你们是没看见,那小伙计骑个自行车,一手扶车把,一手托个大盘子,一盘子里高高摞上五六碗面,一路过来,绝不给你洒一滴汤,有点儿意思吧?”
红卫兵红小兵们咽着唾沫,感觉是挺有意思,因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革命小将在早上过来忆苦之前,就只啃着窝头喝了一碗棒子面粥。
老贫农斜眼望着大礼堂高高的天花板,继续讲述他记忆中的美食,讲得听众们垂涎三尺,连小护士都有点熬不住了,悄声让老贫农讲些阶级苦血泪仇。老贫农十分识相,话锋一转到了解放后,饭食也立刻降级到了野菜汤榆钱饭,然而依旧绘声绘色,听得小将们恨不能出了礼堂就去刨地上树。小护士看穿了第二位老贫农的本质,认定他是个吃货,便当即中止了他的报告,换第三位老贫农登场。
第三位老贫农开腔不到十分钟,场下开始有孩子嘤嘤哭泣了,台上的小护士也红了眼圈——太惨了,一家五个孩子饿死了仨,出去要饭还不让出村,偷着出去了因为没证明,又让民兵用枪托给杵了回来。
哭声渐渐连成了片,苏桃也跟着抹眼泪。小护士扯了一块卫生纸一擤鼻涕,忽然感觉不对劲。侧耳细听片刻,她伸手把老贫农面前的麦克风拿走了——老贫农讲的是五六十年代大饥荒的事情,和旧社会没个屁关系。
趁着大小孩子们没反应过来,最后一位老贫农粉墨登场。这位老贫农规规矩矩一本正经,不说吃不说穿,开口便道:“我家祖宗八代全是要饭的,我爷爷死在了要饭的路上,我爸爸也死在了要饭的路上,只有我赶上了好时候,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
小护士抓住机会,立刻起身呼喊口号:“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
老贫农淡然的继续说道:“我们解放前受尽了地主老财的压迫和剥削,解放后我分了地,成了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护士再次呼喊:“翻身不忘共产党,永远忠于毛主席!”
台下响起一片激烈的掌声,而老贫农超然物外的说道:“原来地主老财们站着房躺着地,黄的是金白的是银,我们劳动人民,得伸着手向他们要吃要喝。现在他们跟我们一样穷了,他们一穷,我就啥也要不来了,也得跟着种地了。”
小护士端起茶杯:“老大爷,你喝口水。”
因为小护士识人不明,弄来四位糊里糊涂的老贫农,导致忆苦思甜报告会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古怪气氛中宣告落幕。听众们一人得了一只成分复杂的糠窝头和一块糖,糠窝头是苦,糖是甜,精神上忆苦思甜完毕了,肉体上还要再演练一遍。虽然孩子们都是没有好吃好穿,但用来忆苦的糠窝头还是突破了革命小将们的忍受极限。无心和其他的半大孩子一样,一出大礼堂就偷偷找地方把糠窝头扔了,苏桃则是仰起头小声问他:“真有那么粗那么长的大麻花吗?要是有的话,我一顿吃半根就够了。”
无心拎着叮当乱响的空浆糊桶,把手里剩下的一块糖塞进了苏桃的衣兜里:“有,但是麻花太大了不好炸,所以那么大的麻花很少见。”
苏桃立刻又问:“你吃过吗?”
无心摇了摇头:“没吃过,吃过小的。”
苏桃望着他又问:“旧社会的饭店,还能派服务员把饭菜送到家里去呀?”
无心拍了拍她的后脑勺:“能。”
苏桃想了想,因为感觉不可思议,所以莫名的有一点兴奋:“现在还有榆树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