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整栋楼,都像现代展厅,各种官窑瓷器陈列在侧。
两个“一模一样”的“青花莲托八宝纹贯耳瓶”被放在桌上,赵平说:“三位专家看看,哪一个是真的?”
这瓶子造型古雅,青花发色艳丽,打眼一看,根本是一模一样。
乾启准备去拿显微照相仪,却听宝珠靠近他说:“釉面太干涩了,这大概是他们厂里用天然气烧的吧?”乾启手一顿,仔细打量起那东西,不准备依靠工具了。
宝珠也看得很认真,如何想了解一个市场的造假动向,来到这些地方,无疑省时省力,他们如果想在这行混饭,一定要先把这些日新月异的造假知识补上。
“松木里面带松脂,刚才下面那样慢慢添柴火,在温度上,和天然气的直接一步到位一定不同,而且窑内的水汽也会比用天然气的大,这种水汽进入瓷器釉面,釉面就会滋润自然。”宝珠小声说:“……柴窑烧的釉面会温润,左边这个表面有些干涩。左边这个是假的。”
乾启却看向她,用口型说:“我猜两个都是假的。”
宝珠一愣,才想起确实有可能,因为这行的人都习惯了,先上点“东西”来试探卖家的眼力,如果眼力不行,人家是不愿意把好东西拿出来的。
赵平虽然是赵老三的儿子,可在这件事上,也不是没可能。
宝珠不再偷懒,把那个一眼“真的”拿起来看了看,放下对乾启说:“你对。”乾启没有动,直接对赵平说:“这种东西就是你说的一百分高仿?”
赵平一看他们看出来了,还挺高兴,说道:“我们的中高档仿品,作成85分,就是釉面有点干涩的那个,在一般的古玩交易市场就已经可以以假乱真,按照某些时期的标准,做到百分之九十,就和真的差不多。因为那百分之十的差别,非顶级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