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率有多高?”乾启问。他知道一窑瓷器,放进去一百件,也许只有一半能烧成功,这还是运气好的时候。
赵平说:“如果要求普通,那么烧成的大概能有一半,但按照高仿的要求,想和原物一模一样的,那么这一窑,也许只能烧出来两三件。”
乾启略微吃惊,“这样一想,就算烧成四,五件,那每一个的成本也都接近三万了。”
“想的美。”宝珠低声说:“有时候一窑放进去一百件东西,其实就是为了那一个,其它的都是陪衬,要不然古瓷器矜贵呢,……矜贵不是因为现在有人追捧,而是因为放在过去,也是皇上一个人的娱乐,因为太耗成本,不是皇帝,哪敢这样浪费。”
乾启笑着说:“所以督陶官是很可怜的工作,帮皇上在这里的御窑厂监督,回头做不好东西还要被骂。”
因为觉得人家做出的瓷器没新意,就不给报销,乾隆皇帝曾经这样折腾过他的督陶官唐英,有三次之多。
“现在烧这样一次柴窑,要用几个人?”宝珠问赵平。
赵平指了下远处的一个老师傅,“那个就是把桩师傅,连他在内,八个人。”又对着远处仿佛参加旅行团的的赵老三说:“爹,你也来看看,那把桩师傅是烧窑的关键,全靠他的经验。”
赵老三嘿嘿地笑着说:“现在都有温度计,还要师傅干什么?”
赵平顿时噎得说不出话,宝珠和乾启笑起来。
“过去的成本比现在还高……”宝珠低声和乾启说,“就算这样耗费人力物力烧好了,还得再百里挑一,才能送给皇上,不好的,当时都砸了。真是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