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页

他思索片刻,拨打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系海伦娜教授的电话。

“海伦娜教授,是这样的,我是《antisense nucleic a》的编辑。在今天,我们收到了一篇论文投稿,是您10年前曾经研究的方向,也许您会感兴趣的……”

作者有话要说:原话是某位伟人说的,但是因为害怕被查水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第088章

大约在七月份, 乔御收到了来自《antisense nucleic a》的回复。

听说在林枫那个年代, 要在外国期刊发表论文, 文章还要通过华国邮政远渡重洋, 然后把纸质回信再渡洋交付投稿人手中。现在直接右键回复, 倒是方便快捷不少,就是没那么多仪式感。

审稿人给出了两点批注,示意小修一下,即可发表。

随之而来的, 还有海伦娜女士的一封信件。

“很抱歉我直接向期刊编辑询问了你的联系方式。”

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和著作者之间是双向匿名的模式, 但是在过稿后,却没有那么多限制了。

这位教授高度赞扬了乔御的表现, 并且建议乔御大学可以选择来俄亥俄大学读书。

“如果你选择我的课程, 我会非常开心。”

海伦娜如是说。

林枫教授看到这封信件, 感觉比有人夸自己还高兴。两个人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欣赏了这封来信半天。

系统:“恭喜宿主获得海伦娜的肯定,积分加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