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页

江母瞧着心疼,不过她再不懂行,也知道贵的东西不能有任何瑕疵。所以摔了也就摔了。

村民们瞧见,一时之间又议论纷纷。

最终江舒涵烧制一百零八件瓷器,完美无瑕的作品只有三十三件。

其中兔毫盏最多,而曜变类瓷器最少,只有三件,因为这类瓷器具有偶然性。一样的步骤未必一定都能成功。

江舒涵让父亲将这些摔碎的瓷器全部碾碎,不要让别人捡回家。

江父点头,用大铁锤将这些瓷器锤得稀巴烂。

弄完后,江舒涵和江父江母拉着瓷器回了家。

瓷器烧制成功,江舒涵开始销售她的之旅,带着这些瓷器回了省城。

她先找到省城的制瓷专家。

报上曜变天目碗的名头,她很顺利就见到了人。

对方看到她递过来的碗,立刻惊为天人,然后带着碗到实验室观察。

几年前,也有人将曜变天目碗制出来了,只是后来得知那碗上的曜变其实是画出来的。并不是真的曜变。但那只碗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江舒涵带来的这只碗釉面光洁,摸上去也顺滑,一看就不是画出来的。专家不免热切起来。

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测,再与博物馆留下的残品做对比。从外到内检测,几乎可以确定他们用的是同一种制瓷工艺。可以肯定这就是真正的曜变天目碗。

几乎是一夜之间,江舒涵就成了比总理还忙的人,接电话接到手软。

媒体要采访她,销售厂家想要跟她谈合作,甚至不少收藏家想买下她的作品。

三个月后,夏夕这个平时不怎么关注收藏的人都给她打电话,“我的老天爷!那个啥碗真是你制出来的吗?你啥时候有这本事了?”

江舒涵还是老一套说辞,“喜欢了,就去学了呗。”